课程中文名称:国际劳工标准
课程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
课程类别:专业领域选修课(理论课程)
授课对象:MPA硕士研究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预修课程:劳动法
课程简介:《国际劳工标准》课程全面介绍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阐释体面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核心劳工标准及其在中国的实施状况、以国际劳工标准审视中国的强迫劳动、以第111号公约审视中国反歧视的制度建设、国际劳工组织对青年人就业的关注和行动、海员保护,以及劳动标准等。
课程重点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法比较。由于劳动法的融合与趋同已成为世界劳动法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劳动关系正在发生集体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通过了解国际劳工标准,并将其作为评价自身法律优劣的参照系,可以为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教学目标:开阔视野,了解国际劳工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下的作用,了解国际劳工标准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
以国际劳工标准作为参照系,审视中国的劳动法律制度,发现其优势和不足,在理念、制度和措施方面,为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教学方式: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围绕若干专题,由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充分准备,阅读文献,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老师点评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
课程要求及考核方式:鼓励同学学以致用,发现国际劳工标准领域的新问题,并适度进行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法的比较研究,在此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结课时任选一个主题,撰写一篇论文或报告。
课程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评分要考量四个方面因素:(1)态度是否积极;(2)选题是否有意义和创新性;(3)结构是否合理;(4)是否符合学术规范。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法的比较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第1版,2015年
2.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1版,2007年
3.林燕玲,《体面劳动——世界与中国》,中国工人出版社,第1版,2012年
4.国际劳工大会第101届会议报告I (B) ,《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将承诺付诸于行动》,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12年
5. 需要阅读的有关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的公约、报告、统计和数据库等材料,多数可以在此链接中找到电子版(http://www.ilo.org/global/lang--en/index.htm)。
课程框架:
序号 |
教学内容 |
总学时 |
讲授 |
实践(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战。探访等) |
备注 |
1 |
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概述 |
4 |
3 |
1 课堂讨论:国际劳工组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有哪些? |
|
2 |
体面劳动 |
4 |
3 |
1 课堂讨论:体面劳动应该怎样融入中国的劳工政策? |
|
3 |
核心劳工标准及其在中国的实施状况 |
4 |
2 |
2 案例分析:第2189号案例
|
|
4 |
以国际劳工标准审视中国的强迫劳动 |
4 |
2 |
2 观看视频《母亲唐慧》,讨论上访为什么会被劳动教养? |
|
5 |
以第111号公约审视中国反歧视的制度建设 |
4 |
2 |
2 课堂讨论:中国法律规定与国际公约的异同。 |
|
6 |
国际劳工组织对青年人就业的关注和行动 |
4 |
2 |
2 课堂讨论:国际劳工组织对青年人就业的关注和行动。 |
|
7 |
海员保护 |
4 |
2 |
2 课堂讨论:《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架构和特点 |
|
8 |
劳动标准 |
4 |
2 |
2课堂讨论: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吸收和借鉴国际劳工标准 |
|
|
合计 |
32 |
18 |
14 |
|
第一讲 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概述
学时分配:总学时4,其中讲授3学时,讨论1学时。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建立国际劳工组织?
教学难点:有了国家劳动法,为什么还要制定国际劳工标准?
理论讲授内容:第一讲是国际劳工标准课程的绪论,重点是通过漫谈自己与国际劳工标准结下不解之缘,把学生引入到本课程的学习中。同时,系统介绍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包括浏览国际劳工组织网站。重点分析为什么要建立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国际劳工组织在90多年中的主要贡献。强调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法比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
思考题:
1.为什么要建立国际劳工组织?
2.国际劳工组织在90多年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国际劳工组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有哪些?
参考资料:
1.ILO What it is What it does
2.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3.The ILO at a Glance
4.Seeking Peace by Cultivating Justice-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the ILO
5.The ILO at 90: Working for Social Justice
6.www.ilo.org
第二讲 体面劳动
学时分配:总学时4,其中讲授3学时,讨论1学时。
教学重点:为什么会提出体面劳动?
教学难点:体面劳动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成为共识?
理论讲授内容:第二讲是国际劳工标准课程的轴心。体面劳动是1999年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并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政策目标和措施。重点讲授全球化挑战劳动世界、以体面劳动应对全球化、从组织目标到全球共识、体面劳动嵌入全球治理,总结提炼出体面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深入探讨在中国为什么要促进实现体面劳动,如何促进实现体面劳动。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体面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2. 体面劳动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成为共识?
3. 体面劳动应该怎样融入中国的劳工政策?
参考资料:
1.林燕玲:《体面劳动——世界与中国》,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
2.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体面的劳动》,日内瓦:国际劳工局,1999年。
3.全球化社会影响世界委员会,《一个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的人创造机会》,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04年。
4.张国庆,国际劳工局关于体面工作的概念及其量化指标,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9月2日。
第三讲 核心劳工标准及其在中国的实施状况
学时分配:总学时4,其中讲授2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核心劳工标准?
教学难点:围绕核心劳工标准,中国的国家义务是什么?
理论讲授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核心劳工标准及其特点,即核心劳工公约是指已经被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确认的,不论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不论成员国对这8项公约批准与否,为保护工作中的人权而应遵守的8个最基本的国际劳工公约。重点讲授批约运动以及围绕核心国际劳工标准的争论,核心劳工标准及其实施状况。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第2189号案例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核心劳工标准规制了工人的基本权利?
2. 如何理解第2189号案例?
参考资料:
1.国际劳工大会第101届会议报告I (B),《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将承诺付诸于行动》,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12年。
2.国际劳工大会第97届会议,《结社自由的实践:若干经验教训》,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08年。
3.国际劳工组织,《结社自由:国际劳工局理事会结社自由委员会有关决定和原则的文摘(第四版)》,日内瓦:国际劳工局,1996年。
第四讲 以国际劳工标准审视中国的强迫劳动
学时分配:总学时4,其中讲授2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重点:什么是强迫劳动?
教学难点:以国际劳工标准审视中国的强迫劳动
理论讲授内容:《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第29号)和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第105号)是废除强迫劳动国际劳工标准的核心文件,但我国尚未批准上述两项公约。在废除强迫劳动领域,通过将中国立法与实践和国际劳工标准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废除强迫劳动的相关立法没有独立、统一的立法体系,而是散落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刑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甚至是规范性文件中。还有其他一些强迫劳动形式并未被上述立法所涵盖而缺乏应有的关注,或者其存在本身与国际劳工标准相冲突。因此,需要以国际劳工标准来审视这些强迫劳动现象。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观看视频《母亲唐慧》
思考题:
1.联系中国劳动领域的实际,理解什么是强迫劳动。
2. 上访为什么会被劳动教养?
参考资料:
1.国际劳工大会第89届会议报告I(B):《禁止强迫劳动》,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01年。
2.国际劳工大会第93届会议报告Ⅰ(B):《反强迫劳动全球联盟》,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05年。
3.国际劳工大会第98届会议报告I(B):《强迫带来的成本》,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09年。
4.国际劳工大会第103届会议报告四(1):《加大行动力度 终结强迫劳动》,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14年。
第五讲 以第111号公约审视中国反歧视的制度建设
学时分配:总学时4,其中讲授2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就业歧视?
教学难点:中国法律规定与国际公约的异同?
理论讲授内容:我国已经批准了1958年《(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重点分析中国政府因批约而产生的国家义务,中国在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制度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同时,中国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的制度建设与国际劳工标准还存在差距。为了促进实施第111号公约,推动工作中的平等,中国在反就业歧视方面急需要制度建设。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
思考题:
1.中国社会有哪些就业与职业歧视现象?
2. 以第111号公约审视中国反歧视的制度建设
参考资料:
1.国际劳工大会第91届会议报告I (B) :《工作中平等的时代》,日内瓦:国际
劳工局,2003年。
2.国际劳工大会第96届会议报告I (B) :《工作中的平等:应对挑战》,日内瓦:
国际劳工局,2007年。
3.国际劳工大会第100届会议报告I (B) :《工作中的平等:不断的挑战》,日
内瓦:国际劳工局,2011年。
4.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网站http://www.eoc.org.hk/eoc/GraphicsFolder/default.aspx
第六讲 TPP劳工标准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学时分配:总学时4,其中讲授2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重点:什么是TPP劳工标准?
教学难点:TPP劳工标准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理论讲授内容:TPP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的简称。TPP协定具有“全覆盖”与“高标准”两大特点,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纳入严格的劳工标准。劳工标准纳入全球贸易规则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国与TPP劳工标准方面的主要差距,不仅在于劳工标准内容方面的不完整,而且在于中国缺乏对劳工规则的执行机制,以及劳工问题的争端解决机制上。TPP劳工标准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是潜在、复杂而多元的。一旦TPP生效,贸易转移效应等因素会对经济、产业和企业,进而对劳动者构成负面影响,劳动法和外贸规则修改和完善的紧迫性凸显,企业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会得到强化,劳动争议的性质和处理方式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在思想观念和政策取向上,变回避为直面,建立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研究队伍;在劳动标准领域,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完善国际化情境下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视频一虎一席谈 TPP是否在孤立中国
思考题:
1.什么是TPP劳工标准?
2.TPP劳工标准对中国劳动关系有哪些影响?
第七讲 海员保护
学时分配:总学时4,其中讲授2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制订海事劳工公约?
教学难点:海事劳工公约对中国的影响。
理论讲授内容:《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被称为全球120万海员的“权利法案”,也被国际劳工组织誉为公约的范本。介绍为什么要制订海事劳工公约,海事劳工公约的主要内容以及该公约与其他公约的异同,重点分析船员权利,以及海事劳工公约对中国的影响。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观看纪录片《世界上最大的货轮》
思考题:
1.船员有哪些权利?
2.海事劳工公约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参考资料:
1.国际劳工大会:第94届(海事)会议报告I(1A):通过一项文书以合并海事劳工标准,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06年。
2.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第186号公约),见国际劳工组织网站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standards/norm/mlc2006/index.htm
3. 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正式批准加入《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
第八讲 劳动标准
学时分配:总学时4,其中讲授2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重点: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吸收和借鉴国际劳工标准?
教学难点:中国法律规定与国际公约的异同?
理论讲授内容:工资、工时和休息休假是劳动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我国劳动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并以国际劳工标准审视我国工资、工时和休息休假的问题所在,从立法的理念、标准的灵活性等方面,探究我国在立法上标准较高,而实施情况存在差距的原因所在,并对法律的完善、执行和监督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
思考题:
1.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吸收和借鉴国际劳工标准
2.国际劳工组织就如何确保工作时间领域的体面劳动开展了哪些项目研究?
参考资料:
1.李凌云: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4)
2.江琼:两岸三地劳动基准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
3.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工资工时,《中国劳动》2012年第2期。
4.曾湘泉,卢亮:标准化和灵活性的双重挑战——转型中的我国企业工作时间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