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培养» 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

《职工心理学》教学大纲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日期:2018-09-20浏览:52468

 

课程中文名称:职工心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领域选修课

                     理论课程

授课对象:MPA硕士研究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预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为基础,探讨职工群体中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并尝试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运用于研究和实践。通过对现有心理学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掌握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目标:

   “职工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MPA研究生,共16课时。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践实验等三个部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课程内容主要概括各个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课程介绍了心理学的各大理论、心理的生理基础、人的一生发展、不同的意识状态、心理分析技术的初步运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法相结合。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针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意识。

课程要求及考核方式:

   通过学习,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到心理的基本机制,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神经生理机制,心理的发展和起源等。以及基本的心理现象,如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等。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实际,说明心理学知识在不同实践领域的应用,加深对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

   学习普通心理学最重要的方面,是要能够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切实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自我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机制,从而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协调自己的生活,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工作环境。

课程成绩构成:

   考核考查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占30%(包括考勤和作业及上课回答问题情况),期末成绩占70%为期末论文设计得分。

教材及参考书目: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十七次印刷)。

(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美)Dennis Coon著:《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9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张春兴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课程框架:

 

第一讲  心理学的故事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方法;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教学难点:心理学的方法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  如何研究心理学

一. 心理学的探索

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1.因果研究: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

2.相关研究:相关是事物间的另一种关系,因果指的是绝对的,相关指的是相对的。相关与因果是不同的

3.个案研究: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

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4.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5.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活动产品分析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萌芽

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中叶,德国医学博士、生理学讲师、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1832—1920)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    

 (三)心理学的发展

1.学派不断涌现    2.队伍逐渐壮大  3.体系日趋完善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一)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W.Wundt,1832-1920) 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E.B.Titchener)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

{强调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William James)

著名代表人物:

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     杜威(John Deway,1859-1952)

安吉尔(James Angell,1869-1949)

 “意识流”

{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

{主张研究意识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三)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代表人物: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  斯金纳(Skinner,1904-1990)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环境决定论”(华生)

 (四)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六)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

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背景    心理学是对认知过程的研究     实验法来构造心理模型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  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对心理学的批判:

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动物 儿童)

心理动力学:伤残心理

三、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研究:  

研究对象主要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也可以说是研究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过程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治疗

 (三) 心理分析的研究 

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认知的浪潮。心理学内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打上了认知的烙印,并引发和推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

 (五)当代心理学发展走向:

1.人本主义走向;

2.科学走向;

3.西方心理学的危机和东方心理学的崛起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三)1949年以后的中国心理学

 

参考书目

1.叶浩生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张明主编(2004
)走进多彩的世界 心理学入门 北京:科学出版社

3.黄希庭著(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心理学各大流派之争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在学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么认识的?

2.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

3.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二讲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1)大脑的机能区 (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教学难点:脑功能的各种学说和大脑的机能区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1. 从物种发展史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

2.  解剖学的事实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1.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  心理在社会实践中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类型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三、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四、 神经回路

第三节  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
一)
脊髓    (二) 脑干( 狭义脑干 )   (三) 间脑      (四)网状结构 

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二)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 

1.脑的感觉机能系统   2.脑的运动机能系统    3.大脑皮质的联络机制

第四节 脑功能学说

一、定位说:人的各种复杂的能力是与脑的各个严格限定的部位密切联系

二、整体说: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四、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参考书目:

1.李新旺(2003).生理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格林菲尔德(杨雄里等译,1998).人脑之谜.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索拉索(朱滢等译,2002). 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斯蒂恩(李恭楚等译,2001). DNA和命运:人类行为的天性和教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

  1.脑损伤病人引发的讨论

 2.左右半脑的不同功能

思考题:

1.什么是机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说?如何评价?试论述心理的实质.

3.简述左右脑差异。

5.简述大脑皮质的三个机能区

第三讲 意识状态和心理分析技术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情绪与脑 ;心理分析技术的绘画测验。

教学难点:心理分析技术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什么是意识

二、什么是无意识

(一)概念: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无意识行为    2.对刺激的无意识    3.盲视

三、意识的特征

(一) 意识的觉知性  (二)意识的能动性   (三) 意识的概括性     (四)目的性(预见性) (五) 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二、梦  

 1.梦的特点   

 2.梦的功能解释   

 3.梦的作用

三、催眠

(一) 催眠状态下的特征

(二) 催眠的相关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四、白日梦与幻想

 

实践环节:绘画测验结果的自我分析及典型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

思考题:

1、论述催眠理论中的几大争论。

2、论述梦的作用。

 

第四讲 富士康“十三连跳”案例分析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危机干预

教学难点:心理干预

理论讲授内容:

1.富士康、媒体、社会、政府各方应对的问题

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属于典型的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富士康及政府应遵循相关原则。富士康前期的不作为,及政府反应不够敏锐可能是问题。另外,媒体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在报道中媒体在批评、归因、反思的同时,可能也忽视了心理高危群体的需求。例如,可能过分渲染、随意使用敏感词汇,将富士康事件贴上“神秘化”的标签,忽视了从关注个体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应尽量阻断心理危机的爆发的可能性。

2.富士康事件的原因分析

   富士康硬件设施完备,也能按时发薪,但频发自杀事件,说明一下几点问题:

  (1)半军事化的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

  (2)企业文化不人性化

  (3)员工压力大

  (4)政策与法律环境不完善

3.富士康事件的特殊性——心理危机事件

  富士康事件具有发展迅速、影响广泛且恶劣、难以控制等特点,是一组心理危机事件。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是指个体在遇到了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当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危机( 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富士康事件属于第二种。

   心理危机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种。富士康员工经历的危机主要为发展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

   (1)发展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又称为内源性危机(endogenous crisis)、内部危机(internal crisis)、常规性危机(normative crisis)。指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急剧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如儿童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身心发育急剧变化的青少年的情感困惑,青年期的职业选择和经济拮据,对婚姻生活缺乏足够心理准备和处理夫妻角色能力的新婚夫妇,缺乏足够育儿本领的父母面对第一个孩子的诞生;中年职业压力、下岗失业、婚姻危机,子女离家,父母死亡等。如果没有及时为承担新角色培养新的能力和应对方式,每个人都有可能产生发展性危机。如果一个人没有及时建设性地解决某一发展阶段的发展性危机,他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阻碍,他就会固着在那一阶段。

发展性危机被认为是常规发生的、可以预期的,又是独特的,在生命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如果个体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对发展性转变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如获得有关信息,学习新技能,承担新角色,就会减小危机对个体心理上的冲击和损害。但是,如果个体缺乏处理危机的经验、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差、缺乏自信、不会与人相处等,发展性危机对他的冲击就会很严重。

(2)存在性危机

指伴随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 crisis)可以是基于现实的,也可以是基于后悔,还可以是一种压倒性的持续的空虚感、生活无意义感。

   心理危机事件通常有以下特征:

   (1)危机是危险的,导致个体的严重的病态,包括躯体和精神上的反应。

   (2)时限性:通常持续数小时到数周不等。

   (3)症状的复杂性,包括生理和精神症状。

   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个体的应对方式可能有以下三种

    (1)有效应对,获得成长

    当发生危机事件时,有些个体能够迅速做出恰的反应,为保证自己的生活而有效的应对出现的危机,获得经验,是自我得到成长。

    (2)度过危机,压抑感受

    虽然能度过危机,但处理的方法是试图通过不闻不问的方式掩盖危机事件的存在,把危机事件有意无意的压抑到无意识中,短期有效,长期使用这种应对方式,可能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3)无能为力,被危机击垮

在面对危机事件时,无能为力,被危机击垮,此时需要有效的心理援助,否则会给当事人留下心理阴影,甚至出现过激行为,例如自杀、攻击性等。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过程一般常用的是六步法,即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的安全、给予支持、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

   (1)确定问题

从求助者的立场出发,使用积极倾听、开放式提问、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等方式探索和确定问题。必须评价自杀或自伤的危险性,如有严重的自杀或他杀倾向时,可考虑精神科门诊,必要时住院治疗。从问题的发生到危机的解决,评估是中心,要贯穿整个过程。

   (2)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保证求助者的安全是首要的目标,也是贯穿整个危机干预全过程的主要目的。使求助者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和生理危险性降至最小可能性。可以充分利用危机干预技术促进危机者安全感的建立,包括积极接纳、主动倾听、合理宣泄、  环境支持等。

(3)重新找回控制并给予支持

这一步的重点是沟通与交流。通过与求助者沟通和交流,建立和保持双方的良好沟通和相互信任,有利于当事者恢复自信和减少对生活的绝望,有助于保持心理稳定和有条不紊的生活,以及有利于人际关系改善。还应注意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4)检验可替代的办法

 此时的危机者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受到限制(管状视野),非黑即白或死路一条,没有其他路可走,因此干预者可以运用认知模式,帮助当事者正视危机。通过改变危机者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诠释面临的问题,发掘积极的思维方式。

(5)制定计划

帮助求助者做出现实的短期计划,包括帮助当事者获得新的信息知识,发现另外的资源和提供应对方式,敦促当事者接受帮助和治疗,确定求助者理解的、自由的行动步骤。

(6)获得承诺帮助求助者

 最后得到求助者的直接和真实的承诺和保证。这个阶段是求助者躯体、认知、情感、行为和精神方面的一种综合体现,即在较高水平上的理解和接受丧失,使其“更公开、更乐意、更顺从地”接近生活,并且愿意为创造新的生活而努力。在生活中的最大丧失之后出现的重构和转化,能够产生一种比以前更大的发展能量。表现为无条件的爱、创造力、整体性、深深地同情、探究及承诺。

   4.建立富士康长效心理干预机制

兼顾个体心理疏导,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和媒体行为,从富士康和政府两个层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心理资本建设模型。

员工心理资源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心理资本所包含的要素具体表现为:

(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而完成工作的可能性估计,拥有自我效能感。

(2)个体能够设定现实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和期望,通过自我引导的决心、

能量和内控的知觉来达到这些目的,对未来拥有希望

(3)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及与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及与情景有关的因素的一种乐观的解释风格。
(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以取得成功,拥有良好的韧性。

1.实践环节:小组讨论设计   

    将学生分为三组,在阅读案例第一和第二部分后,讨论分析富士康事件发生的原因,各组需按照讨论的逻辑思路,梳理出各自的原因分析。并制作原因分析的思维导图。

 

2.三方发声设计 

    根据每个小组讨的原因分析侧重不同,分别要求三组代表富士康管理层、员工和家属、社会媒体。针对事件的初期、发展期、爆发期、结束期,作出不同的表达。

3.假设在富士康某厂区设计心理危机事件干预机制和心理成长培训模型三组分别讨论如何在某一个特定厂区设计心理危机事件干预机制,如何将现有资源整合,包括成立哪些部门、需要哪些专业人员、具体应对处理规定、处理原则、心理危机事件处理流程等,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三组分别讨论如何关注员工的心理成长,从心理资本的视角,如何设计培训模型。

4.心理危机事件个案处理情境模拟

    三组分别选定“十三跳”中的某一个案例,讨论如果有机会对该员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可以怎么做?每个小组需要选择某一个特定情境,作出具体模拟反应。例如,预先发现需要关注对象如何进行关注和疏导、危机发生后如何应对家属或媒体、危机发生后如何做好其他员工的情绪安抚。

案例讨论:富士康“十三连跳”案例

思考题:

(1)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中,如何评价富士康和政府层面的应对反应?

(2)社会媒体在报道和评论此次事件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3)富士康采取后续措施效果如何?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

(4)类似的心理危机事件可能发生在哪?

(5)针对此类心理危机事件,具体可以怎么做?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