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学术交流活动简介
2009年10月27日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与中国社会学会劳动与人力资源研究分会邀请韩国劳动研究院研究委员、国际合作室长裴圭植博士,在我院举行题为“从韩国双龙工会激烈冲突事件说起:韩国工会的理论解析”的学术报告会。来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我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副教授主持。
裴圭植博士的报告,从叙述韩国双龙汽车公司今年8月3日开始的、维持77天的大规模罢工开始。由双龙汽车罢工这一事件引出主题,以韩国工会理论为主线,裴博士讲述了从双龙罢工看韩国工会困境、韩国工会现存问题的由来、韩国劳工运动史、韩国的工会发展方向等内容,裴博士极富学理性的讲述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冯同庆教授、许晓军教授对报告做了评论。在其后的交流中,裴圭植博士进一步解答了韩国劳动者参与罢工的原因、韩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系、韩国历史文化对其劳工运动的影响、中日韩三国工会模式比较等问题。
二、报告会交流的主要内容
(一)双龙汽车公司罢工事件始末
作为报告会的主题,裴博士首先讲述了双龙事件的始末:虽然每年都能得到双龙集团的大量投资,但由于规模不足,作为韩国规模最小的汽车生产商,双龙汽车每年都处于财务赤字的状态。因此,双龙汽车在最初出售时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在大股东中国上汽集团放弃该公司的管理控制权以后,今年2月,双龙汽车寻求破产保护。今年4月,双龙汽车宣布振兴措施,其中包括削减2646名员工,占雇员总数的36%。对于资方的裁员决定,双龙汽车公司的工会存在很大的内部争议。虽然公司方说服了没有被裁减的员工不要参与工会行动,但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双龙工会最终选择支持被裁减的劳动者,发动了罢工。但双龙工会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没有站在合理解决问题的立场上,而是冲到了斗争的最前线。由于行为过于激烈,方法过于极端,韩国政府和保守舆论一致站在企业一边,反对罢工。为了平息事态,韩国政府出动大批警力。但由于罢工工人占领了储存危险品、极易发生火灾的油漆工厂,致使警方在包围了工厂后也无可奈何。由于遭到强烈的反对,在持续了77天后,工会在裁员人数减半的条件下不得不最终妥协。事后,双龙的罢工被裁定为非法,工会被解散,64名工会领导人被拘捕,工会承担了此次事件的所有责任。
(二)双龙事件的产生原因
据裴博士介绍,像双龙这样的极端事件在韩国并不常出现。通过此次事件,裴博士深感解决韩国劳工问题的困难程度。该事件的发生,其原因主要有二:
1.战略性视野缺乏造成工会和工人行为的短期性、实利性
据裴博士介绍,韩国工会非常善于处理类似于如何提高工资和劳动条件的问题,也就是裴博士所说的“量性”的问题;但是他们在面对裁员或公司体制改革等涉及“质”的问题时,应对措施非常不成熟。同时,韩国工会基本是企业级的工会,在处理问题时以本企业为出发点,造成了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现状,缺乏长期战略性的眼光。不仅工会如此,工人也是这样。依裴博士所述,韩国工人“很势力”,哪个工会领导人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就选谁。虽然工会通过自己的斗争保住了一千余名工人的岗位,但此次事件后举行的公司新工会选举中,工人们选出的却是一个属于温和派的工人领导,使工会遭到了重大挫折。实利本也无可厚非,但战略性视野的缺乏,使得韩国工会的行为往往呈现短期性的特点。在只考虑眼前利益的思维下,出现双龙这样的恶性事件也是一种必然。
2.韩国劳工运动历史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韩国的劳工运动非常激烈,但也存在一部分右派工会,造成了当时左右派工会分割的历史状况。朝鲜战争前后,韩国的左派劳工运动完全失败,只有一些和政治相关的右派劳工运动得以保存。在军事独裁时期,这些工会对政府和雇主非常依赖,独立自主的工会直到工业化时期才出现。在当时的韩国,自主的劳工运动非常少,但有识之士和学生运动对这种运动表示支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70年发生在汉城的纺织工人全泰一为呼吁当局落实劳动基准法而自焚的事件。在当时的韩国,除了韩国劳动总联盟及其下属组织,其余工会都是非法的。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工业化时期,由于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对劳动者的关注,韩国社会累积了大量矛盾。在朴正熙总统遇刺后出现的短暂自由时期,劳工运动得到了很大发展,最终的政治民主化则成为了劳工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背景,裴博士当时就在与劳工运动相关的NGO工作。在1987年之后,韩国的劳资力量对比由向资方一边倒转为劳资力量均衡,在80年代末出现了集体谈判。在工人大斗争的环境下,劳动关系的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内部力量强大的工会的建立,有效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韩国工人是通过自己的斗争获得权利的,这种长期斗争的劳工运动史无疑会对现在的韩国工会产生巨大影响。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双龙工会选择以激进的方式处理劳资纠纷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韩国工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介绍完双龙事件后,裴博士进一步向我们指出了韩国工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组织率低
韩国工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低组织率。2008年韩国工会组织率只有10%,除了法国和美国是最低的,尤其是在中小企业。虽然大企业掌握着韩国经济的命脉,但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解决了66%的就业。但从1989年到2000年,许多中小企业的工会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小而造成的难以组织、难以维持等原因而解体。要提高工会的组织率,就必须纳入中小企业的雇员和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也就是裴博士所指的“下层劳动者”。而中小企业的工会在运行中已经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那么,是让“上层工会”接纳这些“底层劳动者”,还是“上层劳动者”单独组建一个自己的工会?
2.韩国工会的运行方式已影响了韩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现在的韩国,最大的两个工会是韩国劳动总联盟和民主劳动总联盟。前者是温和派,主张平稳,在很多中小企业建立了机构;后者属于激进派,主张斗争,其势力多集中于大企业。民主劳总下属的工会基本是通过激烈的斗争来获得自己利益的,多注重短期主义,所以他们的很多工会领导者都是两年一换。加之民主劳总的组织大多存在于大型企业,它们的这种处理劳资争议的方式对韩国的劳工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前文已述,韩国工会的行为具有短期性、实利性的特点。那么,工会是否应该只注重现实利益?韩国工会对外宣称保护各阶级利益,但直到目前为止还是更注重眼前的实际利益,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民主劳总经常做一些总罢工的计划,2001年7月5日的总罢工甚至要求时任总统金大中辞职。世界少有这种经常组织总罢工的工会。这种工会会成为一种笑料,影响了人们对它们的信任。韩国的工会也一直没有搞清楚自己的重点应该放在企业、市场、国家还是阶级。也是由于韩国工会的实利性,导致韩国国内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资本只能过度向集约型产业集中,造成了大量韩国本土企业外迁,也影响了其他国家对韩国的投资。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本土企业外迁、外商投资减少,以及频繁的罢工,已影响到了韩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产业工会难以组建
韩国的雇主和政府本身就反对劳工运动。而一旦韩国现有的企业工会改组建立成为行业工会,由于人力的财力的集中,有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罢工的发生。把企业的集体谈判换成行业的集体谈判,也遭到了雇主的强烈反对。同时,长期的劳工运动也已使韩国工人感到厌倦。大工会被孤立,工人之间也存在很多问题。各种原因的纠结,致使韩国产业工会的建立举步维艰。
(四)路在何方——韩国工会的发展方向
韩国《朝鲜日报》曾发出这样的抱怨:“工会、朝核问题和财阀是韩国经济的三大绊脚石。” [①]根据裴博士的观点,韩国工会想要改变现状,需要从理念和组织方面入手。工会是否应该只考虑实际利益?行业工会在发展中遇到很大问题,那是否应该回到以前的企业工会?工会应如何斗争、如何谈判、如何妥协?如何处理量和质的关系?同时,韩国工会自身也在产生着微妙的变化,原先温和的韩劳总逐渐变得富有斗争性,原先激进的民主劳总逐渐变得温和。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裴博士表示自己也很迷茫,迷茫于韩国的历史文化,迷茫于高丽民族的民族性。
在裴圭植博士指出上述问题后,乔健副教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乔教授指出,韩国在近二三十年内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在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里才实现的现代化。在这样一个压缩发展期,势必也会压缩很多劳资矛盾和社会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相信韩国会逐渐处理好这些问题,也相信韩国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这之后,许晓军教授、冯同庆教授也表达了中国应当借鉴韩国工运特点的观点。
三、为工会的行为注入战略目标——对报告内容的探讨
(一)韩国工会现存问题的根本原因——过分实利,缺乏战略目标
裴教授在报告中始终在提到一个词:实利性。韩国工会遇到的一系列困难,究其根本,正式因为其工会过度的重视现实利益,导致行为的短期化,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目标。注重现实利益本没有错,但过犹不及。提高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的确是工会应尽的义务,但过于沉重的人力成本最终会降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只能造成整体利益的损失。
当工会与企业或政府谈判破裂时,工会往往会组织发起大罢工,其效果虽立竿见影,但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历来就有斗争传统”的韩国工会经常以强悍的罢工频繁吸引世界传媒关注。工会在劳资纠纷中至今沿用着过去政治斗争中激烈的对抗方式,动辄采取罢工、游行、占领工厂等极端手段,使得外国投资者对韩国工会“谈虎色变”。2003年至2007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连续5年将韩国评为“全球最差劳动政策国家”。每年夏季,工会都要进行一年一次的工资谈判,提出加薪等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采取大罢工等手段施压,这一行为被称为“夏斗”。更有资料显示,现代工会自1987年至2008年的21年里,有20年是在罢工中度过的,工会强悍也成了外资疲软和外资撤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
(二)为工会的行为注入战略性视
工会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注入战略性视野。劳资双方其实也是有共同利益的,在利益代表的问题上,工会可以亮出共同利益的一面,让资方不过于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完全忽视劳方的利益;同样,让劳方不过于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完全忽视资方的利益,最后形成某种利益对抗和紧张中的均衡,使企业生存和发展正常起来。这显然是一种折中方案,但并非不现实。在资方与劳方完全对立格局中,形成“ 第三条道路”。这样,劳资关系问题可能会有另一种答案。 [③]工会不能一味实利,要有长期眼光,规划战略目标。
(陆钧承)
[①]黄晓闵、詹德斌、纪双城、姚蒙:“强势工会另西方左右为难”,载于《环球时报》2008年12月2日,第7版
[②]黄晓闵、詹德斌、纪双城、姚蒙:“强势工会另西方左右为难”,载于《环球时报》2008年12月2日,第7版。
[③] 陈彩虹:“汉城来信——韩国工会”,载于《企业文化》2004年3期,81-83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