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经新闻报】微软裁员波及中国员工再就业早作打算
近日,微软(Microsoft)宣布将裁员1.8万人,这一消息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据坊间传闻,此次微软将在北京、天津裁员3000人。市场人士表示,目前诺基亚手机中低端产品的研发、制造工作,大部分都在中国进行,而这部分业务正好是这次微软裁员计划的重点。在此次裁员的重灾区诺基亚(NOKIA)业务中,Nokia X部分生产与产品设计、研发都是在诺基亚的北京工厂进行,微软决定关闭Nokia X产品生产线,北京工厂势必受到影响。
据位于北京亦庄的诺基亚研发部门工作的员工介绍,就在微软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发完内部裁员邮件的第二天,微软北京工厂就已经受到影响,目前北京的诺基亚研发部门工作已经停止,员工们都在等待最终的裁员方案。
面对企业经济性裁员,作为中国的被裁员工又该何去何从呢?作为被动一方,员工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呢?
“《劳动合同法》2008年出台实施以后,从司法实践来看,基本上还是保障企业自主经营权的,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转型以及重大的投资决策都是由企业董事会来决定,所以一般来讲政府也没有权利进行干预,因为这种决策在企业的自主经营决策范围之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乔健教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乔健说,虽然《劳动合同法》中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更大的自助经营权,但是在第四十一条中也规定了任何企业一次性裁员人数若超过20人或者占职工总数10%时,必须至少符合的情况,以及裁员前必须征求同意的各个主体,还包括必须的法律流程。所以事实上,任何一家企业“一厢情愿”地裁减员工在法律层面也绝非易事。
“像微软这种高科技公司面临的转型升级速度快,对于企业员工来说本来就面临被裁的风险。”乔健说,企业员工首先应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工作合同予以充分、细致地了解。当面临被裁员工的命运时,应该从容地同企业商谈具体事宜,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犯,让自己能够在再就业之前有足够的缓冲时间。随着近些年国内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不少国有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近年来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国产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对于从事软件产业的员工来说,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裁员也可能会化危为机。对软件工程的员工而言要摆正心态,失业再就业可能已经是家常便饭,有了几次失业再就业的压力之后可能就不再惧怕,因为对于他们事业的履历来讲已经很丰富了,换了工作无非就是如何来适应不同的岗位,或者学习不同工作软件的操作要求,并且高科技行业许多公司对于这样的技术人才都是求才若渴。受到失业压力影响较大的一群人可能是第一次经历这种状况的人,企业进行必要的人性化措施是一方面,作为员工个人来说也要正确对待,把它作为一次成长的经历,努力地提高个人业务能力,争取早日实现再就业,走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