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挖掘小微金融蓝海 银行力推个人经营性贷款
21世纪网 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投入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高涨。
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2年6月末,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达10.07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41万亿元,占其企业贷款余额的20.47%。
在监管层出台了各类政策以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的大背景下,今年各银行,无论公司条线还是零售条线都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竞争日益白热化。
今年5月,招商银行在原有个人经营性贷款产品“生意贷”的基础上推出了这一小微贷款品牌的升级产品生意一卡通,实现借款、还款的远程自主办理。
上个月,广发银行又在以短期资金周转的信用类个人经营性贷款“生意红”的基础上,推出了升级版产品生意通。该产品为担保型,不同的担保方式设立了不同的子产品,例如,针对不动产抵押推出了“抵押易”产品,针对联保则推出了“联保贷”产品。
21世纪网从广发银行了解到,该行今年个人经营性贷款在放贷金额上已经超过个人客户(除信用卡客户外)放贷金额的一半。
而来自兴业银行内部人士的消息则显示,该行今年的贷款往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贷等方向倾斜很明显,而且这也是行长办公会议定的方向。
小微金融零售化
个人经营贷款,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借款人流动资金周转、购置或更新经营设备、支付租赁经营场所租金、商用房装修等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
此类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中小企业贷款。因此,不少银行在统计小微企业贷款情况时,亦将个人经营性贷款纳入其中。例如,工行今年半年报显示,其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15.69%。
其实,个人经营贷款,并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挖掘小微金融蓝海的刺激和带动下,它有了新的意义和方向。
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中,住户经营性贷款逐月稳步增长。截至8月底,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54459.8亿元,较年初增长15.15%。其中,又以短期经营性贷款为主。
在目前的小微金融模式中,最常见的模式为对公模式。例如四大银行均将中小企业金融部挂靠在银行的对公业务线下。
与四大行不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将小微金融挂靠在零售业务线下。例如,小微金融领域的领头羊民生银行。
2007年下半年,民生银行启动了公司业务的事业部制改革,把高风险的公司业务,如地产、能源、交通、冶金等上收到总行,支行不再从事公司业务。显然,仅仅依靠储蓄和房贷等传统的零售业务并不能支撑支行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经过半年多的调研,2009年2月,民生银行开始推出个人经营性贷款“商贷通”。
截至今年6月底,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06.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2亿元,增幅7.83%,占全部零售贷款总额的65.25%。
去年底,在大力发展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同时,招行开始将单户授信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划入零售条线经营管理。
而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及分布特点,广发银行从去年开始重点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同时,广发银行亦把小微企业纳入零售银行条线经营管理。
广发银行个人银行部副总经理陈春文表示,小微企业无论在经营特点还是融资需求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根据小微企业小、多、散的特点,一户一策逐户击破绝对不是一个具有优势的管理方法。
陈春文认为,微型企业金融服务最好的办法还是向零售业务靠拢,通过标准化的产品、快捷的流程和灵活的机制,实现业务的快速批量处理。把小微企业纳入零售银行条线经营管理,更有利于实现团队专业化,产品个性化,营销方案定制化的目标。
业内人士则表示,对公模式好处之一在于可以做票据之类的公司业务。但是,这种做法的缺点亦很明显,银行对企业家个人信用了解不透彻,且公司承担的仅是有限责任,一旦出现不良贷款银行面临风险较高。
而用零售模式做小微金融的优势在于可实现银行零售业务数据后台的共享,有效发掘更多的存量客户;而且,企业家以人名义开设账户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即使公司破产,个人也需要承担责任。
风控是关键
不过,风险与机会往往是共存的。各银行在争相抢夺小微金融市场的同时,经济下行引发的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也让谨慎的银行家们绷紧了神经。
陈春文向21世纪网坦诚,小微企业的整体信贷风险是要比大型企业高。但是,陈春文表示,风险管理绝对不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因素。
陈春文分析,由于小微企业经营情况的特殊性以及财会制度不规范等特点,要有效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不能沿用传统的对公信贷管理及信用评估体系。零售信贷的风险管控应遵循大数法则,基于先进和专业的风控技术进行风险管理。
据了解,广发银行为此专门成立了零售风险管理部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进行全流程风险管理。贷前针对企业及企业主个人进行深入征信,提供灵活的担保抵押方式;贷中规范风险评估分级体系,实现依据风险定价原则;贷后通过提供全方位资金管理服务,有效跟踪客户财务状况及时发现风险。
而在近期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第十一次行长联席会议上,对于今年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的资产质量恶化现象,多家银行提出了应对之道。
民生银行行长洪崎表示,目前对小微企业风险暴露的样本观察主要是单体观察,而银行对单个小微企业的管理成本较高,所以该行提出加大力度设立城市商业合作社的模式,按照行业、区域将小微企业的散单组成合作社的模式进行批量营销。
不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赵鹏飞看来,我国银行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规模占总贷款规模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就我国银行体系的信贷政策而言,难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及时雨”。要建立适合小微企业成长的金融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