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与学校» 【光明网】北上广年青媒体人压力山大 亚健康现象严重

【光明网】北上广年青媒体人压力山大 亚健康现象严重

[发表时间] 2013-02-06           [浏览次数]
    “不是无冕之王,而是新闻民工”,这是工作强度和竞争压力极大的媒体人士经常对彼此开的玩笑话。近年来,随着媒体行业在当今社会日益庞大,媒体人亚健康现象愈加严重,甚至引发早逝、“过劳死”等问题,相关新闻频频见诸于报端。急速膨胀的从业人数、激烈的市场竞争、连轴转的工作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常常处于透支状态,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超负荷运转”已成职业通病

    “几乎没有多少个人生活时间,熬夜出差是家常便饭,熬夜到2、3点钟,出差1、2个月对我们来说很正常。”某电视台地方新闻部记者小李说。

    对于许多媒体人来说,白天采访,晚上写稿,24小时开通电话,随时准备出发,不断地与新闻和时间赛跑……是他们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随着行业竞争变得愈加白热化,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必须靠“抢”新闻才能更好地生存,这在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小李回忆了他的一次工作经历:“有一次山东临沂某地区发大水,那天晚上我们到了临沂是晚上7点多,直接扛了机器去小区,但是小区全都淹了,水都到腰了,大概有一公里的路程我们的车已经进不去了,我只好跟摄像扛着机器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才走到小区里把片子拍完,编辑完片子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我们赶紧传回单位赶发早上的新闻。”

    在采访过程中,休息时间无保障,工作不定性成为媒体人谈及最多的问题。“有一次我们去青岛拍片,已经出发了,突然单位打电话来说淄博有个事,于是我们从高速直接改道又赶去淄博。”小李说。

    “平时最短的工作时间也得是9、10个小时吧,但是经常会加班,熬夜做片子,甚至睡在单位。”在某大型国企媒体部工作的电视编导小于告诉我们,当问到他是否休过带薪年假时,他表示:“从没有休过,有是有,但由于工作节奏紧张,大家都不休我也不好意思休。”

    倍感压力的收入考核机制

    除了身心上的辛苦,考核机制中工作量的规定也让不少媒体人倍感压力,为了完成工作量和增加收入,他们时常处于自我不断加压、增大工作量的状态。因为一旦工作量无法达标,单位就要进行相应的扣罚处理,更有严厉者会采取末位淘汰制。

    据了解,目前媒体从业者的工资收入构成主要为“基础工资+计件工资+职务津贴+年终奖”。其中,基础工资部分相对固定,主要根据被评聘级别而确定,行内俗称为“底薪”。而计件工资部分则直接与工作量和工作完成情况挂钩,是工资收入部分的大头。

    “我们的考核主要是打分形式。”小李举例说,“普通的新闻报道1-3个C,一个需要花费近半月左右的深度调查约合10-15个C,而整个月的考核指标是20个C。”

    又要完成基本的考核量,又要强调报道质量,使得不少媒体工作者不惜牺牲身体来换取物质收获。“我们的工资赚得很辛苦。”小李坦言,作为电视记者,他们的月收入在行业中还算不错,但由于与考核量紧密相关,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还要为报道工作需要接触的各种人际关系铺垫买单,每月真正能够剩下的收入其实并不多。

    “我的工资除去日常花销及房租基本不剩钱了。”小于说,尽管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媒体人机会相对较多,但生活成本也比二三线城市更为昂贵,在这里工作的他们和许多年轻人一样,还要为飞涨的楼价、儿女的教育、父母的健康等而焦虑。

    高强度工作致亚健康问题严重

    种种压力,让媒体人不堪重负。

    据中国医师协会曾发布的“中国十大健康透支最严重的行业”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0余个行业群体中,媒体从业者的健康透支程度位居第4位,多发疾病为血脂异常、颈椎病、超重、脂肪肝、高血压等。此外,这份特殊的职业还给很多媒体人带来了诸如焦虑、浮躁、偏激、动怒等心理问题。

    “亚健康,绝对的亚健康。”年纪轻轻的小于一口气说出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一堆毛病,“平时生活不规律、压力大,也缺乏锻炼,总扛着摄像机导致腰疼、肩膀疼、浑身酸疼,老用鼠标写稿、剪片,身体有种被耗尽的感觉,有时候上几步楼梯就会大喘气,晚上睡觉时还老想着工作无法深度睡眠,总觉得自己今天有事情还没做完……”

    “媒体工作者这种过度劳累的现状与市场化媒体的竞争是分不开的。”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认为,“目前传媒业的扩张在我看来已经快触到天花板了,这种‘铺开摊子烙大饼式’的发展导致我们的媒体工作者压力巨大。”

    “发展过程中媒体竞争加剧,意味着媒体工作者需要比以往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赢得主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分析说,比如一些从事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为了第一时间“抢”到新闻,手机24小时开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很容易产生过度劳累、体力透支的结果。

    此外,他还指出,目前很多年轻的媒体工作者在校学习期间长期缺乏锻炼,导致步入媒体工作岗位之后,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难以胜任这份高强度的工作。

    媒体人身心权益亟待保护

    媒体从业者等特殊一线岗位人才的亚健康问题,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日,中组部下发《关于作好对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医疗保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充分认识加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医疗保健工作的重要意义,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做好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医疗保健工作。

    “这样的一个通知应该说是好的开始,但还远远不够。目前确实有一些比较大的媒体在对员工亚健康、‘过劳’等方面有一些保障性的措施,但许多市场化媒体在这一方面做的并不好。”郑保卫说。

    他建议,从行业管理来说,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媒体工作者的权益。媒体机构应该主动关心员工的工作和身体状况,调整现有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不要一味地给他们施加压力或增加工作量,对于那些工作在一线岗位或特殊岗位的员工应给予定时体检、奖励休假等福利,对于身体出问题的员工,应及时暂停他的工作,让其去就医和疗养。此外,从媒体工作者自身来说,也应该学会放松、减压、自我调节,适时接受一些心理的咨询,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主任姜颖还强调,由于媒体工作的特殊性质,工作时间灵活,完全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超过标准工作时间后支付加班费等方式来操作比较僵化,也存在弊端,在如何界定媒体从业者的工作时间上,她建议应该有更为灵活的设计。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