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刘丽红: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实现精准就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和务实举措,以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存在自我认知不清、对社会发展认知不清、对职业认知不清等原因,毕业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甚至处处碰壁;还有少数毕业生选择逃避,选择慢就业或不就业。因此,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从而更精准地实现充分就业。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理想和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进行选择、设计、实施、修改、完善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是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能力和才干、价值观和抱负,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并据此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自觉培养职业素养,为进入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具体而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思想意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使他们形成对自己正确认知和对未来就业方向大致了解,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代社会竞争加剧,每一个就业岗位都有许多学生求职。毕业生若想有长远的职业发展,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避免到处求职或频繁跳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毕业生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拥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开端,有利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脚踏实地迈向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非常重视求职者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所聘岗位相匹配,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训练、培养大学生的相关能力,使他们适合岗位要求,提高求职的成功率。能力一般包括知识、技能、才干三个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通过训练让大学生提高能力,即拥有专业知识,拥有操作和完成一件事的技术,拥有职业所需的技能、品质和特质,并且对自己的三项能力进行管理,找出优势、潜能、退路和盲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引导至人岗匹配的道路之上。
有利于推动高校学风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不断加深自我认知,不断设定自我目标,将学习与未来职业结合起来,构建和提高自身的职业意识、能力和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就业发展方向,主动学习,促进学风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还不够重视。一些高校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对于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还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相关理念还不够普及;许多大学生尚未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学习计划之中。由此可见,我国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价值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
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认知与职业认知不清晰。目前许多大学生对自身认知与职业认知模糊,不了解自身能力与作为所能达到的高度。与此同时,一些学生还没做好从学生到员工、从学校到职场的心理准备,对其专业相关的就业条件与就业目标还没弄清楚。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了解不够。部分大学生好高骛远,求职目标不切实际,没有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评估与调整。因此应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结合工作岗位要求,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合理的拆分,脚踏实地,分步达成,逐步实现职业理想。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课程安排不够合理。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一般都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认为只有毕业生才需要指导,形式也往往集中于毕业前后举办几场讲座、发布求职信息、组织学生参加求职招聘会等。事实上,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与指导,应该从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经过四年持续的学习实践,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系统性。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形成完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度体系,缺乏适合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体系,也缺乏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许多高校中,一般是由就业指导中心或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部分师资缺乏相关专业背景。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具体思路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切实落实好“一把手”工程。各高校的一把手是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成才目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只有高校领导重视,才能在师资队伍建设、场地和设置配备、课程设计等方面,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广泛宣传,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新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业,各行业的工作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大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好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认清社会情况、了解用人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和目标,做出明确的实施方案,逐步培养自己的职业应变能力。
专兼结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可以由就业指导中心、各院系总支书记、辅导员、专任教师、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组成,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学校教师可以讲授理论,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与价值观,培养职业兴趣,明确个人理想。校外专家可以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能力与个人兴趣爱好,来帮助大学生合理制定其职业发展的参考方向。可以聘请企业家作为职业导师,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企业需求、体验职场和未来的职业环境,激发学习动力,做好相应的职业准备。
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高校要与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紧密合作,让学生通过实习、工学结合、企业参与办学等方式,了解社会现状,了解企业需求,特别是了解想就业的目标行业、目标企业的类型、明星产品、销售情况、企业文化、企业对招聘的要求等,提高就业质量和数量。建立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使一些学生由实习转就业,提高专业匹配度和学校的就业率。
建立系统规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编制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材。从大一开始到大四,开设系统的贯穿全程的教学课程,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群体和特点,开展团体辅导。可以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工具,使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倾向类型,明确职业价值观。通过开展角色扮演、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等形式,宣传职业规划理念,锻炼学生的求职能力。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加强个性化指导。当代大学生大多高度重视自我感受,每个学生的想法、问题、关注点都不一样,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非常必要。制定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规范化流程,引进和应用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等;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差异,及时调整学习生活规划。【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