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与学校» 【中国妇女报】刘文军:“抢人”一时之力,“留人”久久为功

【中国妇女报】刘文军:“抢人”一时之力,“留人”久久为功

[发表时间] 2018-05-09           [浏览次数]

多个城市相继推出新政开启“人才争夺”模式,专家表示:“抢人”一时之力,“留人”久久为功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见习记者 王恒

 

  近日,一组题为《这些城市,正在拿命欢迎你》的漫画刷爆朋友圈。漫画将最近一段时间,各大二三线城市抢夺人才的情景生动再现。似乎一夜之间,再创历史新高的820万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安徽合肥推出“养人新政”,未来七年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养人”。根据该政策,合肥将面向全球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并根据人才类别在三年内每月分别发放3000元、2000元生活补贴;每年发放0.6万~2万元不等的租房补贴。对新落户的本硕博在肥首次购房分别给予3万~10万元补贴。同时对高校毕业生、在校大学生给予1万~10万元不等的创业项目资助。

 

  湖南长沙为207名高层次人才发“绿卡”,持卡人享受海关通关便利,机场、高铁站贵宾服务,以及购房、子女入学、医疗保健、配偶就业、人事档案管理、驾照转换、创新创业等全方位服务。

 

  辽宁沈阳推出“人才新政9条”,对符合条件的中专以上学历人才都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还放宽了享受房租补贴受益群体范围,提高了补贴标准,技师、本硕博都可以享受补贴,从0.6万~1.5万元不等。同时对两年内毕业的博士生,只要有意到沈阳企事业单位工作,就可以签约,政府为在读博士生提供每月2000元钱、最长3年的资助,让博士生未毕业先就业。

 

  江苏南京宣布研究生以上学历或40周岁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外地高校毕业生面试补贴1000元。

 

  ……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一些二线城市开启了“抢人”模式。除上述城市外,成都、西安、珠海、杭州、天津、北京、深圳、吉林、郑州、石家庄等多个城市也都相继推出人才政策,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吸引大学毕业生、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落户发展。临近毕业季,这种“抢人大战”愈演愈烈。

 

  人才的转向

 

  一直以来,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凭借发达的经济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公共服务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人才的持续流入。此外,北上广深名校云集,直接增加了高素质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可能性。

 

  与日俱增的人才流入,直接带动了一线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而城市的发展又吸引着更大体量外来人口的进一步流入。然而,人口的规模效应还带来了交通拥堵、房价上涨、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既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让居民生活品质大打折扣,为此,北上广深均将控制人口规模作为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通过数据了解到,2016年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人口分别达到2173万、2420万、1404.35万和1190.84万,除了深圳之外,北上广的城市人口上升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为了控制城市人口总量,在各自城市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北上广深分别明确了2020年常住人口总目标:北京2300万人以内,上海2500万人以内,广州1550万人以内,深圳1480万人以内。

 

  为了有效控制人口规模,一线城市落户政策持续收紧,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华无处安放。此外,相关专家表示,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我国人口红利期趋于尾声,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下降,人口迁移流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各地政府对外来人口的态度出现了反转,于是就出现了二线城市间的“抢人大战”。

 

  “抢人大战”的背后

 

  “‘抢人大战’背后是对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付一夫表示,之所以要“抢人”,正是因为“人”变得稀缺了。

 

  付一夫认为,随着劳动人口的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水平的提升,因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绝对数量下降、抚养比上升造成的人口结构缺陷将得到有效弥补,从而形成人口和劳动力“以质量换数量”的新的红利机遇期。对此,人口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人力资本红利”,这在简单的劳动人口统计数据中是无法体现的。

 

  付一夫说,当前已进入白热化的城市“抢人大战”,因此也不难理解——表面上看城市是在抢人,实质上却是对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人力资本与生俱来的创新性、创造性才是带来更多可能并支持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此外,有相关专家表示,这波争夺人才的大战,更多是基于“需求侧”的剧烈变动,由当地政府主导,这与最近两年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联。近几年各地在强调知识经济,争相发展高新技术,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陡增。

 

  毕业生该如何选择?

 

  “‘抢人大战’对我们毕业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选择。”即将从大学毕业的小李同学说。

 

  但是,也有毕业生表现出了对“抢人大战”的纠结。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的赵烁学的是会计专业,在校招中拿到了深圳一家公司财务岗位的offer。他认为,自己最看重的还是如何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我关注到了‘抢人大战’,吉林给出的政策很有吸引力,我对这个城市很有感情,也想过要回去,但我还是觉得在深圳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不容易,这个机会不能放弃。”在他看来,深圳的资源优势还是要比吉林明显,初入社会,进入职场能有在大城市学习打拼的机会还是要把握。

 

  “希望政策持续更长的时间,这样将来自己改变了主意,也还有机会回去。”赵烁说。

 

  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好选择发展空间大、同时走在自己所在行业前沿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有利于毕业生在较好的环境中接受洗礼和锻炼,更有利于激发自身发展的潜力。”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毕业生在选择城市的时候要有长远的目光,不仅要整体考虑该城市是否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同时也要关注在岗位不合适的情况下,是否具备足够的调整空间。

 

  “抢”到人后,如何留人?

 

  各地政府在“抢人大战”中诚意满满,条件优厚,然而,“抢人大战”衍生的问题也很多,暴露出各地在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欠缺,比如部分地方的人才落户后,却发现房价大幅上涨,买不起房、租不起房;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资源紧张,孩子上学难;创业环境不佳、行政手续烦琐、税费过高、关系大过法律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均困扰着人才,令人才难以轻松自由,无法安心定居,反而平添了许多无谓的烦恼,大大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刘文军表示,“一些城市目前采取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降低落户门槛,帮助解决起点困难。这些面向起点的措施是有效的,但还不够充分。还需要建立面向发展的后续措施,如用人单位的人才激励制度,给人才一个稳定可靠而又有吸引力的职业生涯预期,做到人尽其才,通过完善制度实现人才引进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当下,这些社会的中流砥柱需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一处安身立命的居所。”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