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EDU】校长“做媒”撮合大学合作,这事靠谱吗?
近日,一则国内高校战略合作的消息吸引了一读君的注意。要说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其中一所高校的校长正是另外一所高校的前校长。
莫非此校长当了这两家高校的“媒人”……?
两所看起来“互不相干”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却偏偏成功“牵手”。
今年6月,上海财经大学(下称上财)校长蒋传海率团访问山东大学(下称山大),会见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校长樊丽明,双方举行合作交流座谈会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上财与山大将从人才交流合作、师资交流、科研合作、人事管理等方面入手,在儒商及商学文化研究、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领域、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项目上展开全面合作。
至于为何两校选择战略合作,樊丽明介绍,两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已打下坚实的合作基础,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
郭新立表示,上财在金融、经管等领域值得山大学习借鉴,山大在服务山东方面也需要上财的支持。他希望把上海的经验、理念、气质和干事创业的劲头带过来,推动两地和两校共同发展,开创校际合作新的发展模式,走出新的发展道路。
蒋传海则表示,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两校合作进入了全方位、多领域的新阶段,希望两校各自发挥学科优势和特点,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
诚如三位所言,上财、山大间有不少领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但泱泱中华大地,值得学习的高校星罗棋布,为何山大偏偏找上直线距离相隔723公里的上财,展开合作“攻势”呢?
山大校长樊丽明
原来,在这场战略合作之中,原上财校长,现山大校长樊丽明很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查阅樊丽明的履历,可以发现她在中国 “双一流”建设高校里有长达30年的高校管理经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女性高校掌门人之一。
从人物履历上看,樊丽明最初曾是知青,当过蔬菜公司售货员,从1978年进入山大经济学系学习之后,在山大经过了一条在校生-副教授-教授-副院长-院长-副校长-校长的升迁路线。
在这段以山大为主背景的人物经历之中,2012-2017年,樊丽明从山大副校长职位调往上财,担任校长。去年7月,樊丽明又从上财调回山大,同样出任校长。
从以上资料看,樊丽明是一位稳扎稳打的高校领导,其学术、科研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得到了广泛肯定。樊丽明从上财调回工作20余年的山大后,两所高校很快就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可见这层人事调动的关系起到的作用应该不小。
领导牵头促合作
其他因校长人事调动而“撮合”高校战略合作的例子在国内还不少,一读君为你初步梳理一下。
早在2014年,长江大学与武汉大学就借校长这层“关系”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意按照“相互促进、共谋发展”的原则,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促进两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两校签订这份协议的起因与基础,按照时任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的话来说,一是两校都是综合性大学,各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色,有合作的基础和领域,二是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在2014年就任长江大学校长,让武汉大学与长江大学的“兄弟”关系又多了一层“亲戚”关系。
可见,谢红星的人事调任为两校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2017年5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科学院大学(下称国科大)校长丁仲礼与上海交通大学(下称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签署了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加强高校间的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水平,重点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领域,积极探索中国高校合作新模式。
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得以签署,上海交大的老校长,时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张杰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张杰在2006-2017年担任了11年上海交大的校长,离任之后回到之前长期工作的中国科学院担任副院长,同时兼任国科大党委书记,今年6月卸任。
在协议签订现场,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热情表示:“张杰(党委)书记作为校长在上海交大工作了11年,为上海交大的高质量快速发展贡献巨大。此前我们就一直关注国科大,现在张校长变成张书记,两校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也相信他的工作一定会有新的提升。”
由此可见,张杰也是经人事调动后,迅速“撮合”高校合作的代表领导之一。
此外,去年9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刘向兵基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下称中劳)和中国人民大学(下称人大)之前的深入合作,积极促成了两校的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并代表中劳签署协议,落实了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
刘向兵2012-2016年担任人大副校长,之后在中劳担任校长。他在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当天表示,经过深入调研、学习后,他发现两校校史同根同源,渊源深厚,校情密切相关,由此认识到了开展密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在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之后,两校实施了“本科生交流项目”,中劳选拔一部分优秀本科生到人大13个对口专业交流学习1学期,而今年9月遴选的下一批交流生将学习1学年。
此外,今年暑假,中劳还派出15名学生参加人大独具特色的国际小学期项目。
(参见一读往期文章两所曾和中央党校齐名的“干部培养学校”,如今选择了这种合作模式!)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校长、党委书记等校领导的人事调动大多数为跨校或跨地区调动,多属平级调动或提拔。
由于校情不同,此类调动既有助于校领导在新环境下转变思路,学习不同的管理经验,提升大学治理水平,也可以推动不同地域、高校间的相互交流与紧密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新格局,增强中国高校的整体活力。
可以说,跨校、跨区域的人事调动促成的校际交流,正是达成战略合作的基础之一。
此外,校领导个人的努力不可忽视。上述案例的校长、书记们无一不是从事学术、教育事业数十载,硕果累累有目共睹,可谓德高望重,受人景仰。他们看问题往往比一般人更透彻,因此其意愿与努力对促成高校合作至关重要,好似撮合高校“姻缘”的“媒人”一般。
战略合作面面观
虽然人事调动能为两校添加一层“亲戚关系”,有效促进高校间的战略合作,但这绝非让高校选择进行合作的根本原因,也不能认为一旦发生校领导跨学校、跨地区调动,就能促成战略合作。
事实上,战略合作本身受多种条件、利益关系制约,不同情况下的战略合作存在着不同的动因、目的和利益分配。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3个条件分析评价高校的战略合作:
是否为跨区域的战略合作
若高校的空间距离并不远,那么战略合作就可以让高校共享更多的教学科研设施、图书、器材等实物资源,学生的交换交流活动也能以更低的成本展开,其效果往往是带动区域高校协调发展。
若高校为跨区域合作,那么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性,双方会更注重于学术知识资源、科研项目、管理经验与人才培养经验的合作互享,从而打破原来的时空限制,对地方乃至全国的高校建设发展都能做出贡献。
是否为多领域、深层次的全面合作
当高校在部分领域利益相关,需要在人才、资源、知识上进行合作以减少投入成本时,它们往往会缔结局部领域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一般停留在少数项目和领域之中,影响力有限。
若高校战略目标趋于一致,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并且合作可以实现双赢,那它们建立的战略合作就会更加深远持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是否为对等高校的战略合作
两所教学科研实力相近的高校形成的战略合作可以达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效果,让各自原本隔离的资源在交流中提高利用率,产生1+1>2的效应。
而两所实力差距较大的高校组合,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帮扶”的作用。通过合作,高水平院校的先进发展经验可以辐射到更宽广的领域,帮助其他院校提升水平,最终促进高校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小结
高校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远不是一纸协议就能将大小事项条分缕析,随意在高校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它需要双方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和政策环境的趋势,进行长期而反复的可行性分析与磋商研讨,才能最终敲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领导的人事调动并非促成高校合作的关键要素。
但是,借由校领导的人事调动,为高校间合作交流搭桥牵线,提供一个互惠互赢的契机,也是在构建高校合作关系中无法忽视的因素之一。它打破了阻碍高校交流的地域隔阂,增强了校际沟通和互信,让双方看到合作的潜力与可能性,作用不可谓不小。
未来,一读君也期待能看到更多的国内高校携手共进,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办成水平更高,能力更强的一流高校,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