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与学校» 【中国工人出版社】劳动美,美在哪里

【中国工人出版社】劳动美,美在哪里

[发表时间] 2018-09-03           [浏览次数]

  用生活语言破除学术的神秘感,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孜孜以求的事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部以通俗简明语言向老百姓讲述哲学的著作《大众哲学》曾经风靡全国,作者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艾思奇先生。

 

  如今,《劳动的名义》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新的内容和大众传播方式传播劳动科学、弘扬劳模精神,致力于打造“劳动科学领域的《大众哲学》”!

 

  劳动的名义

 

  本文节选自《劳动的名义》,作者赵健杰

 

  李泽厚先生曾在其《美的历程》一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宏大又异彩纷呈的美的历史画卷。诚如作者所言,这部厚重而璀璨的美的历史往往令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它昭示了一个真理: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劳动实践的历史,即人化自然的历史,也是美的创造历史。

 

  正是人们的劳动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这种二重化还在继续,因而美的创造也还在继续。

 

  劳动美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劳动美,究竟美在哪里?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阐释了劳动美的基本原理,他从人的劳动实践活动这一视角,通过对人类劳动实践活动的考察,作出如下论断:“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

 

  马克思从本质层面深刻揭示了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创造符合人们需要的产品,而且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产品。马克思提出的“两种尺度”观点,不仅厘清了动物劳动与人类劳动的本质区别,同时也证明了劳动美是人类特有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劳动实践形式。

 

  实践证明,劳动者对美的追求是其本质力量的规定性之一。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主体客体化的实现过程。

 

  山西省十大技术创新能手、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长治清华机械厂数控铣工韩利萍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劳动的对象化,劳动者将其特有的能动力量、对美的追求赋予劳动对象,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实现对美的创造,充分反映了劳动者的审美要求以及对美的追求。

 

  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劳动者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也在不断深入。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分表达了13 亿中华儿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希冀,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殷切期盼。“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也是中华民族大美之梦。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国工人阶级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创造了中国奇迹,也创造了美丽的中国。

 

  我们从“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感受到劳动的壮美,从风驰电掣般的高铁运行体验到充满美感的中国速度,从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中品味着精心创作的优美……美在劳动中被创造,“中国梦”正是在劳动美的实践过程中被铸就的。

 

  如今,在神州大地,以“劳动美”托起“中国梦”正在成为广大工人阶级的基本理念和行动逻辑,这一实践形式本身也深化了人们对劳动美的认识。

 

  因为劳动者创造美的事物的同时,其自身也被美所塑造,于是,劳动美的外延合乎逻辑地从劳动产品之美向劳动者内在之美延伸。

 

  所以,当再次追问“劳动美”,美在哪里?我们谨以劳动的名义作出如下回答:“‘劳动美’美在成果!美在辛勤!美在创造!美在心灵!”

 

  作者:赵健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

 

  新书推荐

 

  《劳动的名义》

 

  作者:刘向兵 主编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定价:35.00元

 

  主编简介

 

  刘向兵,研究员,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宁夏自治区中卫市特聘专家,兼任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工会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等。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战略管理、工会理论与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来源:中国工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