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毕业众生相:留京或返乡成求职抉择难题 北京孩子租房做起“北漂”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意味着大学生涯的完结。而这一完结不过是人生的一个中场休息,还有更大的舞台在等着一众毕业生们摩拳擦掌。
然而,从校内走向校外、着陆在更为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上,毕业生们的求职、生活、爱情等等,或许都要随着毕业的到来,如过山车般经受一番上起下落的历程。
走或留,路向何方?
5月午后的北京,炎热得有些让人昏昏欲睡。
但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大四学生宿舍里,却没多少在午休的人。一位在宿舍的大四学生笑着告诉记者,很多人要么在外实习要么出去面试找工作,像她这么“闲”的,并不多。而她之所以“闲”,也是因为已经在家乡找好了工作。
蒙宁(化名)是内蒙人,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一名准毕业生。不久前,他刚结束了在央视4套的实习,但这个挂着金字招牌的单位,他“理所应当”地没有留下来。
尽管距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但他的求职还是没有着落,“回家还是留北京”成为忧虑的核心来源。此刻,他正在宿舍楼道里抽着烟。
他自己也陷入了矛盾,“想留北京,但是也得看能不能留下”“回家?回家能有合适我这个专业的工作么,有可以让我做的吗?”
这一年来,他的简历陆续投向了报社、电台、自媒体、传媒文化公司等,这也是他很多同学求职时因循的方向。
可正如他所矛盾的,如果对应他所学的专业,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有相对家乡内蒙更多的岗位,但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大城市的生存压力,可能也在迫使蒙宁和他的同学犹豫着要投向家乡的怀抱。
吴为(化名)是某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大四学生。和蒙宁相比,吴为也有自己的焦虑,但他的目标十分清晰且聚焦一处:通过司法考试。
在纷纷找工作、实习的同学们中间,还在为一纸司考证用功的吴为显得有些落后了。但是他一心想到律所做律师,而通过司法考试就是必要条件。
大三的吴为并没有如期通过司考,于是在大四这一年,他又一头扎进了图书馆。每当上午6点到7点、下午4点到5点的时间段里,图书馆旁的小树林背书的身影里,一定找到吴为背书的身影。
不过,由于目标明确且清晰,吴为还是庆幸自己比那些还不知道选哪条道路的同学们要好过得多。
租房也是要事
韦近(化名)是蒙宁的舍友,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作为一名北京孩子,他的就业压力也不比在京上学的外地学生们要小。他告诉未来网记者,他目前忙着在央视7套的军事频道实习,但是能是否能留下成为正式员工,自己也没太大把握。“如果留不下,只能又找别的路子了。”
同样是北京人的某高校新闻系大四女孩张纯(化名)的工作也落定得差不多了,按照自己的性格和学习经历,她选择了一份新媒体运营相关的工作。现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竞争激烈,流量争夺大战之下,自媒体的运营策划岗位的门槛也被抬得水涨船高。自媒体相关工作压力极大,但张纯觉得,还是要比经常外出、出差的职业记者要好很多。
于是,租房已经取代求职成了张纯最近最上心的事。虽说家在北京,但单位与家之间的距离让她不得不考虑起向其他外地学生一样租房。在“租得近”和“租得好”之间权衡利弊的难度,让她觉得并不亚于找工作。
她告诉记者,“很难两全齐美。住得太远,早上女孩子还要化妆,起太早的话睡眠不足反而影响工作,北京的早高峰也简直让人心有余悸;而如果租一个相对公司近些的房子,很可能租金就能把工资掏空。”她甚至询问了一圈自己的同学和好友,工作的地点是否与自己距离较近、是否可以一起合租,毕竟,安全性还是女生租房的重要考量因素。张纯关注到很多租房网站的信息,有些专门为毕业生推出优惠套餐,蛋壳公寓今年就推出了“椋(liang)划”(http://t.cn/EouDBop)专门帮助毕业生租房,张纯表示,租房的事还得慎重考虑。
事业与感情的“较量”
而对于邱泽(化名)和韩雨(化名)而言,“毕业季就是分手季”的说法这次就在他们这对大学生情侣身上“应验”了。
邱泽和女友韩雨都是准硕士毕业生,两个人的求职从大三直到现在,终于有了结果。外人看来感情要好的两人,却最后因为工作的选择而分开。
韩雨和邱泽并不在同一所高校,专业上,韩雨是广告系,而邱泽则是能源专业的工科生。韩雨性格外向,不仅学业成绩优异,也有不错的实习经历。可在投递简历时,却没能拿到太多的面试机会,把所有能去的面试都参加了一轮,愿意给出offer的公司也并不多,抛出橄榄枝的企业也与自己的期望有不小差距。
而自己的男友邱泽,学习成绩普通、也没太多亮眼的实习和社会活动,却收获了比韩雨多出许多的面试机会,这中间不乏一些知名的央企、国企。看着男友的求职情况,韩雨既高兴也失落。她也说不清,是否是性别的差异带来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果。
只是令韩雨没想到的是,邱泽拒绝了许多在她看来十分“好看”的工作邀约,而是选择考取北京市的公务员。而邱泽给出的理由是,即便是央企国企,在许诺北京户口时,总带着几分不确定性,这使他更愿意选择公务员的岗位,哪怕薪资低于他拒绝的其他家企业单位。
还陷入“离家近陪伴家人”和“大城市发展事业”之间的韩雨,在“没得可挑”的情况下只能接受了家乡的一份市场策划工作,“我本来就考虑过回家的事,但并不是非常坚定,而且也想跟男朋友在北京一起发展。但从现在找工作的情况看,不够乐观。家那边的那份工作我觉得还可以,离家也不远,所以我宁愿回去。”
在她看来,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在保障个人事业发展的情况下再考虑个人感情,才是更为现实、理性的判断。(文/梁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