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胡玉玲:疫情之下,青年学生更应上好劳动教育这堂课
新年之初,新冠肺炎病毒来袭,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决定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启动网络教学的战疫情应急之举,确保“停课不停学”。各地区大中小学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各具特色的网上教学。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培养体力和脑力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促进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一样,疫情期间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时代意义
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教育是学生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最佳的交汇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清劳动对自身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人生观、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新时代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进一步完善,是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要求与期望。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新时代的劳动价值。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并且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发挥自身优势、有创新、有创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劳动教育能够提升劳动者的劳动觉悟、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
二、疫情之下更应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
1.青年学生应树立崇劳尚劳的价值观
面对疫情,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义无反顾投入到这场不见硝烟的战疫中。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从破土动工到交付使用仅仅用了10天时间,25000名建设者24小时两班倒不停歇施工建筑,为武汉抗疫提供了坚实阵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奋战在一线的公安干警和社区工作者们不惧风雨,为抗疫提供安全屏障、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超市售货员和快递小哥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岗位,用辛勤的劳动点亮人们的生活,确保了居家隔离这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还有保洁工人、保安师傅、志愿接送医护人员的司机等等,在这场为生命续航的战役中,他们同样是最敬业的劳动者、最勇敢的奉献者。
这些无畏的逆行者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用劳动创造奇迹,铸就防疫抗疫的钢铁长城,他们是当今社会最美丽、最崇高的人,他们理应成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楷模。然而,我们也看到有一些青年学生,他们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的对未来职业没有明确目标,有的甚至盲目追求“不劳而获”的生活。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应将抗击疫情中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作为榜样,建立起健康正确的偶像观,应“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未来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
2.青年学生应具有不畏艰难的社会担当
自疫情发生以来,湖北全省和全国4万多名援鄂医疗队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们舍小家为大家,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履行着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他们“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气概深深震撼着国人。白衣战士用生命守护生命,用生命践行劳动之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奉献个人利益、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无愧为时代的英雄。
青年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尤其需要具备爱岗敬业、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学生应该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现实中,我们有一些青年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面对挫折的勇气,对待学习和处理生活中一些问题时往往表现出拈轻怕重的态度,当困难出现的时候不仅缺乏勇往直前的韧劲,甚至会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青年学生应该以抗疫英雄为榜样,抓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劳动和实践机会,强健体魄、磨炼意志、锤炼自己,培养勇于担当的品质,未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才能像抗疫白衣天使一样,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青年学生应成为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无畏逆行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科研专家,从疫情一开始就争分夺秒投入到对病毒的研究工作中,每天只休息2-3个小时,在遏制疫情、挽救生命的这场战役中,他们始终冲锋在前、直面疫魔,在病毒检验、病情诊断、治疗方案和有效药物研制等方面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3月初国内疫情得到明显控制,3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表示: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近日,新冠病毒在世界多国范围蔓延的情况下,我们的医学专家远程和现场指导疫情较重国家的医务人员为病毒感染者进行治疗,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学生:“要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青年学生要学习科学家们潜心研究、不断创新的劳动精神,要立志高远、甘于付出,在成长过程中勇于实现自我突破,大胆创新,成为具有开拓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钟南山院士在给佛山小学生的回信中说:“用知识缝制铠甲,不远的将来,当你们走出社会,在各行各业都将由你们披甲上阵”,这既是老一辈科学家对学生寄予的厚望,也是青年学生责任之所在。
三、疫情之下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既体现在学校教育之中,又不局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应该融合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各个领域,甚至要渗透到人的一生当中。
首先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环节都可以得到劳动实践的机会,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眼中爱劳动、会劳动的榜样。疫情期间,家长需要结合孩子的学习任务情况,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训练生活技能,并适度提高孩子所参与的家务劳动的难度,培养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使孩子养成对家务劳动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这些品质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其次,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方,应结合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案,以充足的教育资源作保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系统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疫情期间,学校可开展灵活多样的线上主题活动,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落实到对学生家务劳动实践的引导之中。同时,还应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合到“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学科教育内容中,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追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疫情期间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等。
最后,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劳动教育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仅凭家庭和学校无法形成完整有效的教育体系,社会力量不可取少,既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让诚实劳动得到应有的报酬,也需要形成让普通劳动者真正感到被尊重的社会风气,这就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等机构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疫情期间,建议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事业单位可以运用互联网工具开展对青年学生的线上职业启蒙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可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实践学习,掌握特定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学校也可以结合学生需求,主动与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将学生这部分学习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
(来源:《经济日报》2020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