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刘向兵: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对切实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认真梳理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劳动教育”至今我国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和贯彻落实《意见》精神。
当前我国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是在理论研究上,有些问题有待加强研究。比如,关于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我们主要强调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所具有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缺乏对劳动教育所具有的独特育人价值的深入研究与开掘,特别是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研究。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一些人认为,劳动教育只是在德智体美四育后面新加的“板凳”,只是人才培养体系内容要素上的新增,而不是体系、结构上的优化。对此,我们看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从根本上明确了“五育并举”的实质是“五育融合”、模式重构、体制机制创新。还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三种劳动形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但目前研究中更多强调的是辛勤劳动,较少深入探讨劳动观念的教育该如何进行,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意识与品质该如何培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劳动教育”一词的翻译,除了labor education,还出现了education on the hard-working spirit,work education等版本,后者似乎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将劳动教育局限为辛勤劳动精神的培养,或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劳动技能教育。
二是在实践操作中,有些苗头要引起关注。比如,一提到劳动教育,首先想到要搞劳动体验、劳动锻炼,要学工、学农,而忽略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基于劳动的教育”“通过劳动的教育”,出现“新瓶装旧酒”“有劳动、无教育”等倾向;甚至一些高校只热衷于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忽略了大学阶段要在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上升华,在劳动技能水平、劳动科学认知上突破,有“大学劳动教育中小学化”的苗头。此外,《意见》已明确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但据了解,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开不开、怎么开还不是很重视,或处于犹豫、迷惑状态。最后,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业态下,大中小学生都是“网络原住民”,我们的劳动教育还有聚焦体力劳动、普通劳动,忽略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新时代的“新劳动”等倾向,这很难让学生入脑入心。
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关键,是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的根本出发点。在这里,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他勉励广大青少年要“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针对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迫切要求,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还包含了强国富民的时代担当,如“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髙度重视提髙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要求“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定位兼顾了个体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双重意义,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应强调通过辛勤劳动磨炼学生意志,还应从为国家、民族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高度,充分认识诚实劳动,特别是创造性劳动的价值;不仅应重视勤俭、奋斗等劳动精神培养,还应重视社会主义劳动观念的塑造和劳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第二,紧扣《意见》对劳动教育内涵目标的重要阐述。在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意见》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定位。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整体性要求,既不能把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片面理解为对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的教育,而忽略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更不能把劳动教育“窄化”为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忽略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在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上,《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要“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在劳动教育的宣传导向上,《意见》提出,要解决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普通劳动者”等问题,要“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可见,《意见》始终是从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的“三位一体”,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三位一体”来建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这些要求是完整的、一体的,缺一不可;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德智体美四育一样,都要聚焦并服务于立德树人、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与任务。
第三,紧扣新时代新劳动的基本特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下的劳动教育。《意见》将“体现时代特征”确立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的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这不仅仅是一个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问题,还是一个解释好信息化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的问题。要教育青少年认识到,新时代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只不过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劳动领域、劳动岗位发生了新的变化,但人的劳动精神和很多劳动技能仍是人机协同、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基础,仍然弥足珍贵。人机合作意识与能力、数字化知识与数据处理能力、互联网思维和全球化理念、创新和终身学习观念与能力,都应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着力培养的观念与能力。这样才能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特色,使劳动教育与时俱进、入脑入心。
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解决当前我国劳动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
一是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研究,回到原点、回归初心,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的高度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导学生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劳动史观,认识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一切合法的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明确社会主义的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价值取向,与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社会中对劳动者精神面貌与价值取向要求的不同。
二是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研究,分析掌握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发展的源与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重要阐述的根与魂,明确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新需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
三是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劳动教育需要我们“懂劳动”,需要更加重视劳动科学,并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例如,应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劳动教育”二级学科,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尽快设立劳动教育硕士点、博士点,为大中小学培养劳动教育师资、加强劳动教育研究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也要支持和鼓励劳动科学学科基础较好的高校积极筹建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关系学、劳动法学等跨学科研究,编写劳动教育教材,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