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曲霞:用劳动教育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底色
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于新时代的创新型劳动者而言,他们既需要具备创造新质生产力、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创新性融合新质生产要素等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爱岗敬业、勤奋务实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合作的协同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等软实力。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中具有培根铸魂的奠基性作用,需要对标新质生产力要求,从培育劳动能力、端正劳动价值取向、塑造劳动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
建构以数字素养为轴心的共通劳动能力体系
国际上通常把劳动力市场上需要的劳动素养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共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行业都需具备的共性素养,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自我发展素养等;另一类是职业特殊能力,是特定行业领域所需的隔行如隔山的专业性技能,如医生的治疗能力、护士的护理技能、工程师的工程设计能力等。一般而言,专业教育更关注职业特殊能力培养,劳动教育则更注重跨界的职业共通能力培养。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生的生产力的质变,意味着数智化生活将成为人类最基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数字素养必将成为每位公民必备的职业共通能力。数字素养贯通了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自我发展素养等职业共通能力,是传统职业共通能力在数智时代的转型升级,理应成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者职业共通能力的轴心。
打造以劳动幸福为取向的劳动价值观念体系
新质生产力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以人在劳动中获得幸福作为自身发展的价值旨归。但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劳动幸福的实现。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劳动幸福,从社会层面看,需要以追求全体人民的劳动幸福为价值旨归,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行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劳动付出与回报相一致;需要规范引导资本健康有序发展,引导形成全生产要素协调配置的市场环境;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个体层面看,需要劳动者以追求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幸福为价值旨归,恪守科技伦理、生态伦理,信奉劳动正义、劳动光荣,获得“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切体验,由衷认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的真理性意义,在更加自觉自愿、更具自由个性的创造性劳动中获得实现人生价值、服务国家社会的劳动幸福感。
塑造以勇于创新和追求质优为导向的劳动精神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以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依然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但无论是“创新”还是“质优”,都离不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撑。
以劳动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必须紧扣“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目标,帮助新时代青少年切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的决策部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今天大力弘扬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正是对不同领域优秀劳动者精神特质的不同概括,勇于创新、追求质优则是这些优秀劳动者的共同精神特质。它在劳模身上体现为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工匠身上体现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科学家身上体现为敢为人先、严谨治学的精神,在企业家身上体现为创新、诚信和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可以说,勇于创新、追求质优是最直接反映新质生产力特征、具有导向意义的新型劳动者精神,但这一精神必须建立在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奋斗精神基础之上,只有以爱国、奉献、协作、奋斗为底色的勇于创新、追求质优,才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