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与学校» 【央视网】上过几轮热搜后,保洁员还在厕所隔间休息吗?央视网记者实地探访

【央视网】上过几轮热搜后,保洁员还在厕所隔间休息吗?央视网记者实地探访

[发表时间] 2025-05-27           [浏览次数]

央视网消息(记者 卢洋)2025年3月至5月,有关为“保洁阿姨设立休息室”的话题多次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公众广泛关注。随后,由学校、社区、企业等展开的改善性行动相继落地:华东政法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协调学校后勤处为保洁阿姨设置休息室,上海市闵行区为270多座户外公厕就近配备了保洁员休息室,浙江省杭州市城管局逐步建成262座“暖心驿站”……为了解保洁员群体的休息改善情况进展如,央视网《新闻+》记者走访了包括高铁站、写字楼和商场在内的多个保洁员工作的主要场所。


现实困境仍然存在:日巡3万多步的保洁员“停下来和你说话都要罚款”


在《我的母亲做保洁》一书中,作家张小满这样写道:“保洁员是商场的‘隐形人’,站在边缘处,商场对干净近乎失控的追求是通过保洁员的个人时间被严重剥夺而实现的。”在一家中型连锁商场中,央视网《新闻+》记者在一个紧邻卫生间的狭小格子间里见到了正在清洗拖把的保洁员刘永强(化名)。这个格子间里摆着两把椅子,桌子被放在房间一角,另一侧的墙上则挂着大大小小的拖把、抹布等清洁工具。


刘永强告诉记者,他今年63岁,来自河北廊坊,在这家商场做保洁员已有两年多。他的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持续到晚上10点,每天工作14个小时。此前,他在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做保洁,但“每隔两个小时就要拍照打卡”“不允许停下来休息”“不能在客人面前喝水”等规定,使他难以承受。


如今这份工作虽然依旧每天要走3万多步,但相比之前超长的工作时间和严苛的管理规定,已经轻松不少了。交谈几分钟后,刘永强表示不能再继续“闲聊”,因为他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在这跟你说话,拍到了就是罚钱啊!”


事实上,“保洁阿姨随处可见,但没人注意过她们在哪里休息”这一话题背后,隐藏着两个现实问题:一是保洁人员普遍缺乏固定的休息场所;二是其岗位性质决定了他们几乎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在商场二楼,记者看到杨贵珍(化名)正推着半米长的拖把,在公共区域反复清理地面。每当有顾客走过,她都会将地面重新拖一遍。记者在走廊角落观察了2分钟,发现她没有停歇地来回拖了4次。


“保持地面洁净、一尘不染”是管理层对保洁工作的硬性要求。商场负责环境卫生的经理会不定期巡查,一旦发现地面有污渍,便会拍照发至工作群@相应片区的保洁员,并按考核规定对其处以50至200元不等的罚款。


陈阿芝(化名)已做了十余年的保洁员。她说,只要手机一响或听到经理点名,她就会感到紧张。如果地上被发现有纸屑、脚印、灰尘等未及时清理,就可能被拍照罚款。陈阿芝的工作是按日计酬,“干一天挣一天的钱”。休息一天会被扣除当月全勤奖200元,这对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实际上,城市中那些整洁美丽的公园、明亮宽敞的商场以及高端写字楼背后的保洁和绿化工作,常常是由五六十岁的保洁员承担的。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守护着一座座现代城市的“文明与整洁”。然而,保洁工作并不是这些场所的核心业务,边缘化的角色定位使得他们很少能像其他员工一样拥有固定的休息空间或合理的休息时间。


北京市致诚数字法治研究与服务中心研究员罗仪涵曾在多家商场调研,和数十名保洁员进行交流,她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在交流过程中她发现,“休息室仅仅是一个缩影而已”。在她看来,拥有休息室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其实和保洁员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劳动关系等等相关联。“保洁员作为乙方的乙方,可能和保洁公司签合同,保洁公司有可能是物业单位的一个乙方,但是物业单位又可能是写字楼或者商场的乙方,在这种层层嵌套的关系里面,保洁员的权益很难得到管理者的关注和保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副教授余敏也指出,保洁员面临的休息困境,主要是他们的劳动关系问题。目前,绝大多数保洁人员是通过劳务派遣或业务外包的形式就业。这种灵活用工方式意味着他们的休息权、休息场所和合理工作时间等基本权利长期被压缩。


此外,由于一部分保洁人员的年龄高于法定退休年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按照劳务关系来处理。这意味着高龄保洁员被劳动关系边缘化,无法受到劳动法的保护。“更现实的问题是,由于岗位、企业和地区存在差异,劳动法只能做出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具体落实到企业时,究竟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往往面临落实难、执行难的问题。”


改善性措施正在实施:多地学校、商场率先行动


休息条件的缺失,并非孤例。不过,随着调查深入,央视网《新闻+》记者发现早已有部分学校、商场率先行动,尝试为保洁人员开辟适宜的休息空间。


北京林业大学行政楼保洁员赵怀顺如今有了一小间明亮的休息室,在工作的间隙,他可以喝点水,休息一会儿。该校教学楼的保洁主管王艳花告诉记者,在没有休息室前,她们会躲在卫生间里,或者搬一个小凳子坐到墙角,“既怕被别人看见,自己也感觉不舒服”。她回忆道,保洁员冬天穿的棉袄没地方放,都要装个袋子放在墙角或门后,但是现在休息室里有了衣架、柜子,“关上门还能喝点水,感觉很安心”。


从提出设置休息室到真正落地实施,这中间还有不少现实难题需要解决。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体现的是管理者对劳动者的需求是否用心回应。北京林业大学综合保障部党委书记刘雄军告诉记者,学校于去年成立了37度暖心工作坊,通过调研了解到教室的保洁人员没有休息室,“保洁员的工作时间很长但具有间断性,比如上课时不打扫,课后需要打扫,因此需要一个合适的休息空间”。


学校通过37度暖心工作坊的调研发现,保洁员的休息室距离工作区域越近越好,“最好每栋楼都有休息室,而且要满足消防安全”。刘雄军书记坦言,设立休息室之初,最大的困难是“地方不好找”,因为每栋楼原本并没有规划这样的功能区。“我们重点考虑一些闲置的库房、管道间,增加隔断或者通过修缮改善休息环境。”据了解,北京林业大学如今在30栋楼宇内均配备了保洁员休息室,以及烟雾报警器、桌椅、手机USB充电接口等基础设施。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DT51商场,央视网《新闻+》记者看到了专门为保洁员设立的更衣室、洗澡间、员工餐厅等功能性区域。“这些房间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配有洗衣机、热水器、冰箱、微波炉、电风扇等设备,24小时开放,能够为40多名员工提供服务。”北京华联商业设施清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争向记者介绍,在商场筹备开业伊始,就规划设立了保洁员休息室,“这一方面得益于甲方对我们工作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双方共同的经营理念,为员工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也能让大家更好地服务于顾客”。


在接受采访时,余敏副教授提到了“体面劳动”的概念,强调要促进劳动者在有尊严的条件下从事工作,因此,为保洁人员设立一个专属的休息室,并非额外福利,而是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体现之一。此外,著名的管理学研究中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属于保健因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现实中,保洁休息室长期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存在。但实际上,为保洁员提供一个独立的休息区域,并不是一件复杂或需要高成本投入的事情。在余敏副教授看来,除了改善硬件条件外,未来更为关键的是要逐步明确用人单位责任,目前有部分积极案例,如一些企业已开始与保洁人员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不仅享有独立的休息空间,还享有高温补贴、加班费、户外作业津贴等多项劳动保障。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作制度。余敏指出:“通过国家层面的理性干预与有力保障,切实强化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是推动劳动权益保护的重要方向。”



(来源:央视网,2025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