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与学校» 【中国工运】赵明霏:以“产改”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中国工运】赵明霏:以“产改”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发表时间] 2025-03-26           [浏览次数]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是一项以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为核心的建设和发展命题,通过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又是一个基于经济和社会系统工程的改革命题,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我国产业工人收入水平低、待遇保障差、技能形成不完善、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塑造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以“产改”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路


通过深化“产改”培养新型劳动者队伍。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产业工人身处生产制造领域最前沿,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日趋融合,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制造代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生产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生产方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智能制造生产过程中的产业工人不再是机械活动的简单操作者,而是能够实现人机协同的复合型劳动者。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还需要具备对智能化系统的分析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产业工人将从机器的操作者转变为一个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和决策者。此外,随着研发设计、管理咨询、生产工艺优化等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与生产制造活动不断融合,服务型制造发展对产业工人的知识、技能和创新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提升产业工人整体素质,特别是提升产业工人的数字素养与技能,让产业工人掌握数字化时代必要的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够有效运用高新技术生产出高品质的生产资料,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功能需求,成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适配的新型劳动者。


通过“产改”赋能创新驱动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均为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是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从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内部知识源来看,创新活动的内部知识既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研发技术专家,也可能来自于生产岗位的工人和技师。尤其是企业的工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车间的工人和技师采用技术组织工艺组件的能力,以及根据自身需求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当前我国虽然在工业门类和产业覆盖率上名列世界前茅,但在很多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上仍然受制于人,使我们在某些领域面临着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甚至断裂的威胁。为了补齐短板,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既需要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产业工人技能水平也是重要制约因素。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开展各类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开展劳动与技能竞赛、设立创新工作室等方式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打破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固有边界,充分激发了产业工人的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近年来,我国培养出一大批懂技术、会创新的大国工匠和杰出技术工人,以他们为代表的群众性技术创新队伍在技术应用、工艺创新、产品研制、设备调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中坚作用,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科技力量,加速推动了新技术、新装备更快更好应用与推广,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升生产要素的效能,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生产力的跃升。


通过“产改”培育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产业工人作为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就都离不开产业工人的奋力拼搏和忠诚奉献。市场化改革以来,不同身份、地域、行业、岗位的职工,在就业岗位、工资收入、社会福利、社会声望等方面呈加速分化趋势。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是产业工人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不充分问题。产业工人收入水平在行业之间、地域之间、岗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企业内部,一线技术工人的收入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收入仍有较大差距。在激励机制上,向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倾斜的收入分配机制还有待建立。通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紧紧抓住产业工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完善产业工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为产业工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以“产改”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人力资本积累特别是工匠与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投入和积累的过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下,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产业工人的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并非“局部性”的,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考虑,既要发挥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在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工会、社会组织作用,推动人力资本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培养和塑造一支以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着眼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技能中国行动”、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青年技能人才锻造行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疏通技能人才引育用留的机制性梗阻,开展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设立大国工匠表彰奖项,选树产业工人队伍中的技能拔尖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更好支撑教育发展、创新突破。


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力量。创新活动不仅源自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且来自于直接从事生产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的产业工人在促进企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企业渐进型创新和工艺创新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中应通过持续开展劳动与技能竞赛、“四技五小两比”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为产业工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作用,采取“揭榜挂帅”、“技师+工程师”团队合作模式,引导和支持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参与重大技术革新、科技攻关项目。加强产业工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产业工人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奖等组织推荐工作,充分激发产业工人的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推动产业工人创新融入企业研发链条、国家创新体系。


完善产业工人培养使用体系,不断拓展产业工人的成长发展空间。职业技能培训是产业工人提升技能水平的主要方式,也是提高产业工人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职业培训中,应结合企业现实需求,强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培训内容,为产业工人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实操案例、模拟实训、工匠讲坛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发挥好职工学校、技能实训基地、“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技能学习平台”等资源,整合不同行业的工艺技术场景和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提高职工技能培训的便利度和可及性,通过让产业工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就业。在促进产业工人成长发展方面,推动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支持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设立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工作平台,为其开展技术技能革新、工艺流程改进、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和带徒传技提供条件。充分发挥产业(行业)工会作用,引导企业建立技能学分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各类劳动技能竞赛修满学分,获得新的职业晋升资格。加强技能资历与技术资历、教育资历序列间的横向衔接,实现待遇对接,破除产业工人转换岗位、职位晋级、发展受限的诸多限制,打破产业工人发展的“天花板”。


完善产业工人的激励保障机制,让广大产业工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激发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宏观层面,从全国层面探索建立各级技能人才最低工资标准,各地区则以劳动技能、责任、强度等基本要素评价为基础,加大技术工人工资水平与技能等级挂钩的力度,引导企业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技能人才最低工资标准。在中观层面,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制定中加强工会参与,强调机器与技能的“互补”关系,实现设备自动化、智能化与产业工人技能成长的结合,形成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模式。在微观层面,探索通过集体协商和民主程序建立产业工人工资增长机制,规范集体协商合同文本,将工资增长机制纳入技术工人工资集体协商条款,在行业内、企业内签订技术工人薪酬集体合同。


构建产业工人队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模式。从发达工业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协同发展的演进历程来看,存在着两条差异显著的发展路径。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突出在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采取对劳动者的去技能化策略和管理思路,以机器“替代”劳动者技能为突出特征。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强调设备自动化、智能化与产业工人技能成长相结合,在该模式中机器与车间工人之间是互补的合作关系,机器复杂化、自动化的目的在于延伸劳动者的技能应用空间,这都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提升了工人学习技能的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技术工人的收入和待遇水平。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发展转型、多种生产模式并存的时代。如果采取对劳动者的去技能化策略和管理思路,不仅会使制造业竞争力陷入长期衰退,而且还会导致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下降,收入增长遭遇结构性天花板,劳动经济权益受到损害,进而形成突出的社会阶层对抗,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产业工人的知识、技能和创新水平,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



(来源:《中国工运》2025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