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与学校» 劳动关系系李洪坚博士就个税扩大征稽接受人民网采访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劳动关系系李洪坚博士就个税扩大征稽接受人民网采访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发表时间] 2011-11-14           [浏览次数]
 
劳动关系系李洪坚博士就个税扩大征稽接受人民网采访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2009年9月21日星期一)
  
        税务总局日前出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企业向职工发放交通、通讯补贴等,在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将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税。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也发布了《关于2009年度税收自查有关政策问题的函》,对相关计征进一步进行了明确。对此,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从严计征个税,受影响最大的是部分中低收入群体,在我国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备的情况下,从严计征个税,不符合缩小贫富差距、还富于民的原则。
 
        9月17日,人民网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李洪坚博士,他认为目前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如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与企业员工相比明显偏低。很多单位的一个做法是通过各种补贴增加工作人员的收入,以保证对人才的吸引力。最近,国家已经决定对事业单位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并提出要清理各种津贴、补贴。从出台的时间来看,将补助纳入个税征收范围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这两项政策应该是配套的。国家很可能通过绩效工资改革提高过低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同时通过税收杠杆来有效减少部分事业单位不合理的补助和津贴。但是,如果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补助计征个税的政策将对处于中低收入阶层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事业单位吸引人才。
 
  对于补助计征个税可能效果不彰的疑虑,李洪坚博士也表示认同。他认为部分企业从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和提高对员工激励水平的角度考虑,通常会使用补贴的形式帮助员工避税,因为钱就那么多,税扣得多了,员工拿到的就少了。对补助从严计征个人所得税会对企业为员工避税的做法起到抑制作用。但是,有时候这些补贴确实是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成本,如业务员的手机通讯费用,因此各项补贴计征个税最大的难点在于区分实际补贴与实际公务成本之间的界限,很多时候这种界限是模糊不清的,也就给企业留下了操作空间。
 
 
 
        2009年8月4日,劳动关系系李洪坚博士与导师曾湘泉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给“穷忙族”更多关注》(经济透视)。
 
        文章描述了金融危机下的欧美国家“穷忙族”(Working Poor)群体的艰难状况,分析了这一社会问题的表现、影响和成因,并例举了欧美国家为缓解失业和解决“穷忙族”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增加技能培训投入,增加针对单身母亲、贫困儿童和残障者等特殊群体的福利援助项目,制定非正式员工保护法律,调整最低工资立法,对低收入群体实行税收减免,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等。
 
 
(劳动关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