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鲜肉”、“网红脸”、“颜值”等一系列词语的频繁出现,“颜值担当”与“才华担当”并提,外貌的作用逐渐成为国内外媒体热议的焦点。人们对美貌的关注,似乎使得“中国人好面子”从面子文化真正转变到了脸面上来。有人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美貌者一般拥有更高的薪酬以及更好的晋升机会,在劳动力市场上将这一现象称为“美貌溢价”。
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胡文馨曾做过研究,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美貌溢价”的原因及结果。
美貌溢价真实存在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CFPS2014) 数据分析了外貌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外貌对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存在“美貌溢价”现象。外貌评分每增加1 分,个体收入增加3.1%。
第二,外貌对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相较于女性,男性的“美貌溢价”更明显。男性外貌评分每增加1 分,个体收入增加3.7%。
第三,“美貌溢价”在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和不同收入人群中存在异质性。从不同年龄来看,相较于35 岁及以上的男性来说,“美貌溢价”对年轻的男性作用更明显,女性情况则不显著。从不同学历来看,相较于低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男性和女性外貌均具有显著正向的收入效应。从不同收入来看,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外貌对男性收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女性的情况依然不显著。
第四,“美貌溢价”的结果具有稳健性,解释变量中加入身高与BMI 指数后,回归结果与基准模型结果一致。
第五,外貌对于收入的影响通过两种途径传导: 一是由于外貌歧视的存在,外貌直接影响个人收入;二是外貌可以通过影响语言表达、待人接物等非认知能力,进而对收入产生影响。
美貌溢价为什么存在
单纯依靠外貌能否取得高收入? 答案是否定的。那为什么会存在“美貌溢价”? 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者将外貌对收入的影响归因于劳动力市场中的“外貌歧视”,本文认为,“美貌溢价”的存在可能源于个体自信心、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差异。
正确理解“美貌溢价”
关于“美貌溢价”的价值观解读,并非说明在提升个体收入时,“颜值”重要而学历不重要。相反,外貌姣好仅能在求职初期占得先机,而学历和工作经验等硬实力的积累,更有利于就业者后期的职位晋升和收入提高。同时,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不仅仅指外貌,更多是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和修养学识等综合气质,这些均可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提升。因此,虽然“看脸的时代”是一个普遍社会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就业市场中完全“以貌取人”。与外貌相比,学识、事业心和执行力等内在竞争力对个体收入的影响更为重要。
(查阅原文请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