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我校举办劳动经济学会工会与劳动力市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迈向“十五五”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研讨会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闻网

我校举办劳动经济学会工会与劳动力市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迈向“十五五”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研讨会

11月9日上午,劳动经济学会工会与劳动力市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迈向“十五五”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研讨会在致远楼8层报告厅举行。我校校长、党委副书记傅德印,党委常委、副校长闻效仪,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副部长李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劳动经济学会秘书长张彦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赵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屈小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劳动经济学会收入分配与薪酬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罗楚亮以及我校劳动经济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劳动教育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傅德印在致辞中回顾了学校与劳动经济学会多年来的合作历程,强调我校一直在学会发展和各项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功承办劳动经济学会2019年第四届年会,并组织了多场年会分论坛,推动学会的建设与发展。他指出,近年来,我校劳动经济学科取得的进步离不开学会的支持和指导,工会与劳动力市场专委会的成立,将推动劳动经济研究与工会理论实践研究深度融合,促进劳动经济领域学术研究深化创新。希望专委会坚持正确方向,立足中国国情,聚焦现实问题,开拓进取,产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劳动经济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第一部分由闻效仪主持。张彦海在致辞中指出,劳动经济学会是劳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面对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影响,如何有效发挥工会作用,促进高质量就业和共同富裕,如何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他强调,工会与劳动力市场专委会应聚焦新时代的劳动经济问题,推动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随后,张彦海与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工会与劳动力市场专委会主任燕晓飞共同为专委会揭牌。傅德印与工会与劳动力市场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中心主任赵明霏共同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中心揭牌。

会议第二部分主旨发言由燕晓飞主持。5位专家围绕我国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李实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十大关系,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题,提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系,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改革的关系,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党的全面领导与工会牵头抓总的关系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十大关系。赵忠在《我国就业的韧性》的报告中回顾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强调改革开放对就业创造的重要作用,提出来自市场、消费、技术、就业形态等方面变化给我国增强就业韧性带来的新挑战。屈小博以《“十五五”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及政策讨论》为题,深入分析了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包括青年群体供给和失业存量压力,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结构性错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并对宏观应对政策做出讨论。罗楚亮在《快增长与慢就业:经济增长经历与青年就业选择》的报告中解析了青年失业率上升趋势的若干来源,使用最新计量经济方法考察了经验、世代、时期、教育效应对青年失业的影响份额。我校劳动经济学院院长纪韶在《“十五五”时期提升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工人技能所面临的挑战》的报告中提出了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的理论框架,阐释了当前产业工人技能提升面临的若干挑战并提出相应政策启示。

会议第三部分专题发言由赵明霏主持。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陈玉杰,以及我校劳动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柯希嘉、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副院长张艳华、劳动教育学院副院长纪雯雯、劳动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主任张勇、劳动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副主任刘盾6位青年学者分别带来《立足新征程 激活产业工人创新活力》《持续改善职工队伍状况 引领广大职工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替代效应——来自劳动者视角的经验验证》《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灵活就业的影响及工会响应》《劳动力素质提升与产业优化升级的协同路径研究》《再探中国工会的工资效应——基于“维护”与“赋能”的双重作用》专题报告。

劳动经济学会成立于2016年5月,是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备案、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代管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目前,在劳动经济学会一级学会体系内,我校拥有劳动关系专委会和工会与劳动力市场专委会两个专业委员会。未来,我校将继续发挥好两个专委会的学术平台作用,为劳动经济学学科发展和学校特色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劳动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