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MPA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劳动心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Labour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领域选修课/理论课程
任课教师:叶迎
授课对象:MPA研究生
学分学时:1学分,32学时
撰写人:叶迎
审核人:
预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管理学原理课,在了解一般管理理论的前提下进一步掌握劳动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及基本技巧,为后续课程即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简介:
劳动心理学(labour psychology)是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带理论性的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枝,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管理学,是心理学(工业心理、社会心理等),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它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管理效能的科学。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该课程知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劳动心里学方面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本门课程知识理论来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管理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社会政治、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必要的课堂讨论和课外作业练习及实验研究;教学过程中,突出案例教学,密切联系企事业管理实际,尽可能充实组织行为学及与此相关的新的研究成果。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课外阅读和自学获取更广泛和全面的知识;增加课堂讨论课、案例课程以及互动答疑等教学环节。在教学中采用幻灯和教学录像等手段,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电子教案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形式。
课程要求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取随堂闭卷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进行。结课考试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目的是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题目类型有案例分析、简答、论述等。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课程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占10%(主要考察学习态度、课堂发言、讨论、作业等方面)
期中考试占20%
期末考试占70%(闭卷)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杉杉,劳动心理学,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11年。
2、李祚,劳动工程心理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
3、李红,实用劳动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4、陈国海,管理心理学(第2版)(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说明:授课时间按照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历安排;
第一讲 劳动心理学的研究概述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劳动心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劳动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间的关系
理论讲授内容:
1、了解劳动心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2、了解劳动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间的关系
3、了解劳动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4、明晰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学习目的等
实践环节:心理学实验探讨
案例讨论: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电影:《催眠大师》
思考题:
1、什么叫劳动心理学?
2、劳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是什么?
3、劳动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间的关系怎样?
4、怎样学习劳动心理学?
5、劳动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第二讲 劳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重点:掌握管理学基础理论中的“需求层次论”,“人群关系论”,“群体动力论”,管理现代化,心理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人的本质
理论讲授内容:
1、了解劳动心理学的理论起源
2、掌握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论
3、掌握勒浊的群体动力理论
4、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5、了解劳动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6、理解人的本质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
思考题:
1、简述管理学理论发展的阶段。
2、什么是人的心理行为?人的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你认为应该如何发扬中国特色人为学说的精华?
第三讲 个性心理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重点:熟记个性的定义,特征、气质、能力、性格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气质、能力、性格与管理的相互关系
理论讲授内容:
1、熟悉个性心理特征的含义与个性的特点
2、掌握个性的形成和影响个性的因素
3、熟悉气质的特征及其在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4、掌握性格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5、熟悉性格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性格发展的因素
6、掌握能力的概念和影响能力的因素
7、熟悉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8、熟悉气质、性格、能力的相互关系
实践环节: 气质类型讨论
案例讨论:气质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思考题:
1、什么是希波克拉特的气质类型学说?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2、如何认识气质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3、影响性格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性格与能力、气质之间的关系?
5、影响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讲 人的需要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重点:了解人的需要与激励的关系,理解激励理论
教学难点:激励理论的理解
理论讲授内容:各种类型的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环节:激励理论的讨论
案例讨论:
1、激励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2、畅想未来:课前我想和同学们畅想一下未来,这个未来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如果要给它定个期限的话,我们规定它为八年的时间,大家想一下,经过八年的奋斗后,你希望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比如:还在学习的你是什么样的;比如已经成家的话是什么样,工作上,等等方面。
思考题:
1、人的需要有什么特点?
2、需要是怎样产生的?
3、马斯洛的需要是层次论的观点与评价?
4、什么是动机,其特征、功能?
5、影响职工动机的生理需要后哪些
6、动机与需要创为的关系?
第五讲 人的期望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重点:期望对行为的激发作用,动机对行为的作用
教学难点:期望理论、价值观和目标管理
理论教学内容:期望理论、价值观和目标管理。
实践环节: 管理中期望理论的运用
案例讨论: 中国式的目标管理的主要经验
思考题:
1、期望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2、如何解释期望理论的模式?
3、管理中如何运用期望理论?
4、目标管理的特点?
5、目标管理的作用有哪些及中国式的目标管理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第六讲 人的挫折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重点:
1、产生挫折的原因;
2、挫折行为及其防卫方式;
3、挫折的预防方式。
教学难点:期望理论、价值观和目标管理
理论讲授内容:
1、了解挫折的基本意义;
2、熟悉产生挫折的原因;
3、熟悉挫折行为及其防卫方式;
4、掌握挫折的处理方法。
实践环节: 挫折情境体验
案例讨论: 挫折成因分析
思考题:
1、产生挫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挫折在情绪上的反应有哪些?
3、挫折的防卫方式说明?
4、挫折的管理?
第七讲 人性管理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重点:
1.关于人性的几种假设
2.如何正确对待个性差异
教学难点:
1.人的行为改变过程
2.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理论教学内容:劳动心理学的人性观、人性管理理论、人的个性差异管理以及行为改变
实践环节:人性观的认识与管理
案例讨论:现实管理中,应以“X理论为指导”,还是以“Y理论”为指导实行人性化管理,如何才能做到人性化管理。
思考题:
1、几种不同的人性假设及管理观点的理解?
2、组织如何对待个性差异?
3、行为改变的程序如何?
4、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
5、态度的作用有哪些
第八讲 决策行为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熟悉决策行为的心理特征,决策者应有的思维特征,掌握决策行为的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决策行为的价值观
理论教学内容:决策是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有效,决策行为的价值观是什么
实践环节:熟悉决策行为的过程,熟悉决策行为的心理特征
案例讨论:掌握决策的思维特征,掌握决策行为的思想方法
思考题:
1、决策决定行为的过程?
2、决策者应有哪些思维特征?
3、如何运用系统观念来指导领导者的决策行为?
第九讲 领导行为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掌握领导的行为要素;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教学难点:熟悉各领导理论的主要观点
理论教学内容:领导的功能和条件、领导的行为和效率、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实践环节:
1、了解领导的概念和领导行为要素
2、熟悉领导者的功能
3、掌握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案例讨论:各领导理论的主要观点,领导班子合理结构的基本内容
思考题:
1、领导者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领导人应具有哪些特征?
3、领导人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4、什么是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化?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第十讲 激励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重点:
掌握激励的概念、本质、过程、影响因素;熟悉内容型、过程型、改造型等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各种激励理论于实践中。
教学难点:双因素理论的实质
理论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激励;二、激励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三、个体行为激励的方式方法。
实践环节:
1、熟悉激励的基本概念和激励的作用;
2、熟悉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
3、掌握激励的基本原则和激励过程;
案例讨论:
1、个人行为,激励的手段与方法;
2、强化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
思考题:
1、激励的作用有哪些?
2、理解双因素理论的内容及评价?
3、激励原则是什么?
4、影响激励的因素有哪些?
5、激励强化的方法与原则是什么?
第十一讲 组织行为与心理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重点:
熟悉组织的内容和构成要素,组织的基本特征;熟悉组织设计与改善的程序;掌握组织结构及其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熟悉组织行为与心理的发展和应用
理论教学内容:讲授社会心理体系在组织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为职工更好的完成职业化和社会化过程,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必要的行为规范,进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心理学依据。
实践环节:
1、熟悉组织的内容和构成要素
2、了解组织的基本特征
3、熟悉组织设计与改善的程序
案例讨论:
1、掌握组织结构及基本原则
2、熟悉组织行为的发展和应用
思考题:
1、组织的特征与要素是什么?
2、组织程序与组织心理?
3、组织结构设计、管理的原则?
4、影响组织心理的因素?
5、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6、企业组织结构的现代化的理解?
7、组织发展的内容有哪些?
第十二讲 创新行为与心智模式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重点:
掌握创新的含义与特点;个性与创新的关系;创新性思维的构成、特征、形成以及创新的影响因素、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创业者如何进行心智模式修炼
理论教学内容:创新心理行为的特点、内容与方法
实践环节:
1、掌握创新的定义与特点
2、掌握创新与知识、个性的关系
3、了解创新心理行为的过程
4、掌握创新思维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形式
案例讨论:
5、掌握创新的内容与方法
6、创业者如何进行心智模式修炼
思考题:
1、什么是创新,其特点是什么?
2、创新与知识的关系?
3、创新心理行为程序?
4、创新思维的特征及形式?
5、促进创新的内容,列出几种创新方法?
6、影响创新的因素?
7、创业者如何进行心智模式的修炼?
第十三讲 群体心理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
熟悉有效人群关系的建立方法与标志;掌握团体行为冲突与处理方法;掌握团体行为沟通的方法、形式
教学难点:理解人群意见沟通的障碍及网络行为
理论教学内容:人群关系、团体心理与行为、人群意见的沟通与行为
实践环节:
1、熟悉有效人群关系的标志和建立方法
2、熟悉团体行为的概念和团体在组织中的作用
3、掌握团体行为沟通与处理方法
案例讨论:
1、团体行为冲突与处理方法
2、影响他人行为改变的方法
思考题:
1、良好的人群关系的标志是什么?如何建立?
2、团体行为对个体行为有何影响?
3、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4、怎样理解冲突的二重性?
5、冲突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6、沟通中有哪些障碍?如何克服?
7、比较单双向沟通,说明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