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MPA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课程英文名称:Social Security Theory and Policy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理论课程
授课对象:MPA研究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预修课程:劳动经济学
课程简介:《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介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了从亚当•斯密以来的自由或干预学派在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和思想及其相关政策主张,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回顾了相关的理论渊源,介绍了典型国家的具体制度模式,以求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关的建议。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社会保障理论,了解典型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政策实践,并能够运用社会保障理论对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解决对策。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关注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关心国家和全球的社会保障发展。
教学方式:1.本课程以课堂教授为主,增加案例教学、分组讨论、主题汇报的比重,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实务操作;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社会实践,给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3.学生课上多发言、多质疑、勤思考,课下预习和复习教材,并阅读大量的指定文献,写读书笔记,做调查研究,写实践报告,做适量的作业题。
课程要求及考核方式: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查阅中外典型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理论与政策实践,每位同学都要做PPT进行主题汇报。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和验收。本课程为考试课,注重平时成绩和期末论文成绩相结合。期末论文以运用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应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课程成绩构成: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考勤、主题汇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评定。
教材及参考书目:
指定教材:
李珍 主编《社会保障理论》(第三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参考书目:
1.郑功成 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总论卷)》,人民出版社,2011。
2.郑功成 主笔《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
3.李春根 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林闽钢 著《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邓大松,林毓铭,谢圣远 等著《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第一讲 导论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重点: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目标、特征与原则。
教学难点: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
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二、港澳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三、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救助
二、社会保险
三、社会福利
四、军人保障
五、补充保障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一、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
二、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四节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1.请每位同学谈谈享受过哪些社会保障待遇?
2.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社会保障取得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思考题:
1.名词解释: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企业年金、慈善事业、家庭保障。
2.简述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3.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第二讲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简史、社会保障主要模式、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教学难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简史、社会保障主要模式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一、慈善事业时代
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简史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
一、社会保险型模式
二、福利国家模式
三、强制储蓄型模式
四、国家保险型模式
第四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观看相关视频,讨论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情况
思考题:
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
2.简述四种社会保障模式的代表国家及特点。
3.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讲 西方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重点:社会保障建立初期的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发展时期的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发展时期的社会保障理论。
教学难点:社会保障发展时期的社会保障理论。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建立初期的社会保障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政策主张
二、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政府干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三、旧福利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四、瑞典学派的分配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第二节 社会保障发展时期的社会保障理论
一、新福利经济学及其政策主张
二、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社会保障政策主张
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第三节 社会保障改革时期的社会保障理论
一、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社会保障政策主张
二、信息经济学及其社会保障政策主张
三、“第三条道路”及其社会保障政策主张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
1. 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2.《贝弗里奇报告》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有哪启示?
思考题:
1.简述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社会保障政策主张。
2.试论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政府干预理论及其社会保障政策主张。
3.试论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社会保障政策主张。
4.试论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社会保障政策主张。
5.试论“第三条道路”及其社会保障政策主张。
第四讲 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仓储后备论
教学难点:大同社会论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 大同社会论
一、孔子描绘的大同社会
二、康有为的《大同书》
三、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
第二节 社会互助论
一、墨子主张“兼爱交利”
二、孟子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三、张载主张“救灾恤患,敦本抑末”
第三节 仓储后备论
一、夏朝非常重视粮食的积蓄
二、管子主张 “仓廪实而知礼节”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
1.为什么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没有在中国产生?
2.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思考题:
1.简述孔子描绘的大同社会。
2.墨子的“兼爱交利”思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第五讲 现代政府与社会保障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政府通过社会保障干预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效率与社会保障,奥肯漏桶:再分配领域中的政府失灵
教学难点:公平、效率与社会保障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 政府通过社会保障干预分配的合理性
一、风险、保险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
二、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
三、政府的政策目标与社会保障
四、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与社会保障
五、有效需求管理与社会保障
六、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
第二节 公平、效率与社会保障
一、公平是人类共同的偏好
二、公平的内涵
三、公平的重要性
四、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统一
第三节 分配不平等的广泛性
一、市场机制与收入分配
二、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四节 奥肯漏桶:再分配领域中的政府失灵
一、奥肯漏桶:税收制度可能损失效率和公平
二、奥肯漏桶:社会保障支出可能是反激励的
三、奥肯漏桶: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不当引起效率损失
四、奥肯漏桶:理论及美国的经验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
1.市场是万能的吗?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2.政府是万能的吗?如何解决政府失灵?
思考题:
1.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市场经济有什么不同?
第六讲 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
一、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二、基金积累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与劳动力资源配置
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
二、社会保障与劳动力需求
第三节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
一、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
二、养老保险财务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
1.我国国民为什么爱存钱?
2.我国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思考题:
1.社会保障对储蓄有什么影响?
2.社会保障与如何影响劳动力需求?
3.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
第七章 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社会保障支出理论、社会保障预算。
教学难点: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 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
一、财政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经济基础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良好运行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
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理论
一、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二、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第三节 社会保障预算
一、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内涵
二、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管理
三、中国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现状及未来
实践环节:教室,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如何完善社会保障预算?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制度与财政制度的互动关系?
2.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