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MPA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政府与政治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课程类别:专业领域选修课
理论课程
授课对象:MPA研究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预修课程:《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
课程简介:《中国政府与政治》以中国政府与政治为研究对象,主要讲解政府与政治的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内容,分析其实施背景,梳理其发展过程,并进一步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门课程,首先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特点及其运作过程等基础知识;其次,通过回顾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总结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再次,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思考如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最后,了解制度主义的最新成果,并学会使用这一方法分析现实问题,进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要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同时还要了解西方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做到知己知彼,从而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以后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与学生主体汇报、讨论相结合
课程要求及考核方式:学生必须严格按规定时间上课,认真准备主题汇报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考核可灵活采用闭卷考试、论文考查、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
课程成绩构成: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考勤、主题汇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评定。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谢庆魁,《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景跃进,《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杨光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课程框架:
第一讲 概述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政府的概念、历史上关于政治的主流观点、政府过程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关于政治主流观点的区别及其评价、政府过程研究方法出现的时代背景。
理论讲授内容:广义的政府与狭义的政府、神学政治观、道德政治观、权术政治观、阶级斗争观、公共管理论、资源分配论、政府过程研究方法。
实践环节:查阅文献,梳理历史上人们关于政治的理解。
案例讨论:工会维护工人权益属于政治现象吗?
思考题:阐述不同政治观之间的区别并分析原因。
第二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政体的一般分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国的立法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比较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
理论讲授内容:政体的一般分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演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操作过程、中国的立法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实践环节:找一名身边的基层人大代表座谈,了解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日常职责及如何撰写提案等内容。
案例讨论:如何看待体育(或娱乐)明星当选人大代表?
思考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第三讲 选举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选举的概念、选举的操作过程、中国选举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选举的操作过程、当前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理论讲授内容:选举的含义、选举的意义、选举方式的演变、选举的操作规程。
实践环节:了解2016年海淀区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及选民的看法。
案例讨论:辽宁省人大代表贿选案
思考题:分析基层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第四讲 行政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行政体制、国务院机构及职权、国务院机构改革
教学难点:行政监督体制、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怪圈
理论讲授内容:行政的含义、行政组织体制、行政领导体制、行政监督体制、国务院的“两会”、国务院的行政立法权、建国以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实践环节:选择国务院的一个部委,深入了解其历史沿革、职权、实际运作过程。
案例讨论:大部制改革能不能跳出机构改革的怪圈?
思考题:分析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的必要性。
第五讲 政党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政党的概念、中国政党的演变、中国的政党制度
教学难点:政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点、中国政党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原因。
理论讲授内容:政党的含义、政党的演变、政党制度的一般分类、中国的政党制度类型及演变。
实践环节: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案例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从严治党?
思考题:分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原因。
第六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民族的概念、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教学难点: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当前民族工作遇到的挑战。
理论讲授内容: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分类、民族的概念、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民族政策的演变。
实践环节:查阅相关资料,梳理西藏问题的来龙去脉。
案例讨论:新疆问题的本质是民族问题吗?
思考题:分析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及其特殊性。
第七讲 特别行政区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实行特别行政区制度的背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内容。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提出的时代背景、香港政改及相关问题
理论讲授内容: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一国两制提出的时代背景、一国两制的内容、以香港为例讲解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实践、台湾问题的由来、现状及发展趋势。
实践环节:查阅资料,了解香港政改方案的内容。
案例讨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与立法会的关系。
思考题: 分析香港“占中”的实质及深层原因。
第八讲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概念、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内容。
教学难点:基层群众自治的时代背景、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
理论讲授内容: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含义、村民自治的内容、村两委的关系、乡村关系。
实践环节:实地调研家乡所在地的村民自治或居民自治的实践效果。
案例讨论:山西省运城市老窑头村贿选案。
思考题:制约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健康运行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