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培养» 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与实务》教学大纲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日期:2018-09-25浏览:52468

课程中文名称: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与实务

课程英文名称:Resolution of Labor Dispute : System and Practice

课程类别:专业领域必修课 实践课程

授课对象:公共管理研究生(劳动关系方向)

学分学时: 2学分,32学时

预修课程:劳动关系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民事诉讼法

课程简介:

劳动争议处理这门课是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相关的配套法规规章为依据,讲解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实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劳动争议诉讼制度,以及各种典型的劳动案件处理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学生掌握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并能知晓常见劳动争议的合法合理的处理方式,为今后从事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面的具体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状况和基本程序,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联系实际,使学生即注重理论学习,又联系具体案例。

2.案例讨论:要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分类别介绍典型的劳动争议,并剖析其合理的解决方案。

3.实践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采用模拟调解、模拟仲裁庭的形式,让学生以劳动者、用人单位、律师及调解员、仲裁员等多种角色学习劳动争议处理的过程。

课程要求及考核方式:

1.课程要求:在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能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劳动争议。

2.考核方式:理论总结与案例分析、平时参与相结合。

课程成绩构成:

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开卷的简单题,以及总体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论述情况来进行评判,占40%。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评述来进行评判,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根据平时出勤率和参与程度来进行评判,占总成绩的30%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王振麒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辅助教材包括相关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法规和具体的劳动争议案例判例,它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学习主教材的向导;二是自学和复习的必要补充。

本课程的辅助教材主要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劳动争议处理条例》法条以及相关各类案例集。

 

课程框架:

第一讲  课程介绍和劳动争议概述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劳动争议的概念及特征;劳动争议与民事、行政争议的区别。

教学难点:劳动争议与民事、行政争议的区别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课程介绍

一、课程研究对象

(一)课程表述:劳动争议处理是研究劳动争议如何依法解决的课程。

(二)课程特点:劳动争议处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劳动法、民事诉讼法、劳动关系等诸多学科。

(三)课程的具体内容:劳动争议、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劳动争议诉讼制度。

二、学习劳动争议处理的意义

(一)以后从事劳动关系、人力资源领域工作的必须技能

(二)指导自身职业生涯

(三)将之前所学的劳动法学知识应用与实践

三、研究内容

介绍整个课程内容的构成和相互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以及教材的使用。

四、研究方法

理论讲述与案例研究向结合,同时密切结合实践。

第二节劳动争议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

二、劳动争议的特征

(一)争议的主体特定。

(二)劳动争议主体关系具有双重属性。

(三)劳动争议的内容涉及劳动权利义务和利益。

(四)劳动争议与生产和劳动者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劳动争议的分类

1.个别争议与集体争议

2.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

第三节劳动争议与其他争议的区别

一、劳动争议与民事争议的区别

二、劳动争议与行政争议的区别

第四节我国劳动争议的基本状况

一、现阶段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

二、现阶段我国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

三、未来劳动争议的发展方向

实践环节:教室,案例讨论

案例引入劳动争议的概念及特点

案例讨论: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争议

思考题:我国劳动争议的现状、问题及产生原因

第二讲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概述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教学难点:通过国外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了解和借鉴,探讨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前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一)国民党政府的《劳动争议法》

(二)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二、建国后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一)初创阶段(1949年10月-1956年)

(二)中断阶段(1956年-1986年)

(三)恢复阶段(1987年-1993年)

(四)发展完善阶段(1993年8月开始)

(五)变革和提升阶段(2007年12月开始)

第二节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一、我国传统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一)法律规定

(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表述

(三)我国传统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二、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二、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一)法律规定

(二)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表述

(三)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评价

(四)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五)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受案范围

三、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特点和原则

(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定的特点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第三节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简介

一、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类型

  (一)设立专门的司法机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典型代表是德国、英国和法国

  (二)以第三方调解和仲裁为主导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典型代表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三)以普通民事诉讼方式为主导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典型代表是日本、韩国、意大利和荷兰。

二、德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一)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三、法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一)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四、英国的个人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一)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五、美国的个人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一)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六、澳大利亚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一)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七、日本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一)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八、国外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共同特征

实践环节:教室,讨论

案例讨论:不同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优缺点

思考题: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评析

 

第三讲 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的设立、组成调解程序、调解协议的效力和支付令制度

教学难点: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调解协议的效力和支付令制度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劳动争议协商制度

一、劳动争议协商的概念

二、劳动争议协商的特征

三、劳动争议协商的作用和意义

四、劳动争议协商的原则

五、劳动争议协商的程序和形式

(一)协商的程序

(二)协商的形式

六、集体合同争议的协商

第二节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一、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概述

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三、劳动争议调解程序

四、劳动争议调解的效力

实践环节:课堂讨论和模拟调解

案例讨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效力

思考题:1.工会在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中的作用

2.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优缺点

 

第四讲  劳动争议仲裁

学时分配:12学时

教学重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设立和组成,劳动争议仲裁管辖和时效、劳动争议仲裁裁决

教学难点:劳动争议仲裁的管辖和时效、劳动争议仲裁裁决

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节劳动争议仲裁概述

一、仲裁的概念、性质和特征

(一)仲裁的概念

(二)仲裁的性质

(三)特征

二、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二)特征

三、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区别

(一)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与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关系

(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与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的关系

(三)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与民商事仲裁制度之间的关系

四、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

(一)先行调解,及时处理原则

(二)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原则

(三)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四)三方原则

(五)强制原则

(六)独立仲裁原则

(七)一次裁决原则

(八)不同举证责任原则

(九)集体争议优先处理原则

 

第二节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组织和当事人

一、组织机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设立

(二)劳动争议仲裁组织与政府行政部门的关系

(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

(四)仲裁员

(五)劳动争议仲裁庭

二、劳动争议仲裁参加人

(一)仲裁参加人和参与人

(二)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

(三)劳动争议仲裁代理人

(四)劳动争议仲裁代表人

第三节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请和受理

一、劳动争议仲裁管辖

(一)概念

(二)劳动争议仲裁管辖原则

二、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一)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变化及意义

(二)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起算

(三)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中止和中断

(四)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完成后的法律后果

三、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请

(一)仲裁申请的概念和特征

(二)劳动争议仲裁申请的条件

(三)劳动争议仲裁申请的形式

(四)劳动争议仲裁的审查和处理

(五)仲裁反申请

第四节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的审理和裁决

一、劳动争议仲裁开庭概述

(一)劳动争议仲裁开庭审理

(二)劳动争议仲裁员的回避制度

(三)劳动争议仲裁中的证据

二、开庭前准备

三、仲裁开庭程序

四、仲裁中的有关制度

(一)撤诉

(二)缺席裁决

(三)先行裁决

(四)先予执行

五、仲裁期限

六、劳动争议仲裁裁决

(一)裁决的作出方式

(二)仲裁裁决的效力

(三)一裁终局

实践环节:案例讨论、模拟仲裁

案例讨论:劳动争议仲裁管辖、时效、裁决案例

思考题:

1.劳动争议仲裁员的任职条件有哪些?

2.劳动争议仲裁管辖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3.什么是劳动争议的先行裁决和先予执行?

 

第五讲 劳动争议诉讼程序

 

学时分配:2课时

教学重点:劳动争议诉讼程序讲解

教学难点:我国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的特点

理论讲授内容:

一、劳动争议诉讼制度概述

(一)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的概念

 (二)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的特征

二、第一审程序

 (一)管辖

 (二)起诉

 (三)受理

(四)审理前的准备

(五)开庭审理

三、第二审程序

(一)二审程序的概念

(二)二审程序的特点

(三)上诉的提起与受理

(四)上诉案件的审理

(五)上诉案件的判决

四、劳动争议案件的执行

实践环节:教室,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某劳动争议在诉讼中的具体流程

思考题: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程序的衔接

 

第六讲典型劳动争议处理

 

学时分配:6课时

教学重点:各类劳动争议的具体处理特点

教学难点:疑难案例分析

理论讲授内容:

一、劳动关系确认争议的处理

(一)案例引入

(二)此种劳动争议的特征

(三)此种劳动争议的典型处理方式

二、工资争议的处理

(一)案例引入

 (二)此种劳动争议的特征

(三)此种劳动争议的典型处理方式

三、劳动合同争议的处理

(一)案例引入

(二)此种劳动争议的特征

(三)此种劳动争议的典型处理方式

四、社会保险争议的处理

(一)案例引入

(二)此种劳动争议的特征

(三)此种劳动争议的典型处理方式  

五、解除劳动关系争议的处理

(一)案例引入

(二)此种劳动争议的特征

(三)此种劳动争议的典型处理方式

六、工会主席权利保护案例

(一)案例引入

(二)工会主席权利侵害案的特征

(三)此种劳动争议的典型处理方式

实践环节:教室,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每个环节有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

思考题: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全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