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培养» 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

《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日期:2018-09-25浏览:52468

课程中文名称:劳动关系学

课程英文名称:Labour Relations

课程类别: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理论课程

授课对象:MPA硕士研究生

学分学时:32学时

预修课程: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管理学原理,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

课程简介:《劳动关系学》属于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亦是劳动关系方向的导论课程,引领专业方向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本课程是研究劳动关系的存在及其运行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劳动关系的调整。包括劳动关系的环境、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协调以及劳动关系的矛盾处理。本课程侧重对劳动关系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框架进行说明,给学生提供观察、分析劳动关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角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及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绪论:劳动关系的概念、目标、学派和方法;劳动关系结果: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发展;劳动关系主体:劳动者,工会,雇主和政府;劳动合同法与劳动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商的制度与实践;产业民主与职代会制度;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处理的制度和实践;结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教学目标:

    1.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逻辑关系,对劳动关系学有一个总体认识和把握。从理论上知晓劳动关系学在相关学科当中的位置及其逻辑关系;在实践层面,掌握劳动关系学所提供的思维框架与科学方法。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与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教学的全过程始终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引领学生学会分析涉及劳动关系问题的相关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劳动关系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使自己成为劳动关系管理、协调、矛盾处理及科学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辅以实地参观访问。

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战。探访等)

备注

1

 

劳动关系学绪论

4

3

1课时讨论:辨析你的劳动关系观点

 

2

 

劳动关系结果: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4

3

1课时案例分析:近年工人工资上涨的原因?

 

3

 

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与发展

4

3

1课时案例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

 

4

 

课堂讨论:劳动关系主体的特征

2

 

2课时学生陈述,教师小结

 

5

 

劳动合同法与劳动合同制度

4

3

1课时案例讨论:经济性裁员;劳务派遣

 

6

 

工资集体协商的制度与实践

4

3

1课时案例讨论:行业协商

 

7

 

产业民主与职代会制度

4

3

1课时案例讨论:职代会的权限和作用

 

8

 

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处理的制度和实践

4

3

1课时案例讨论:罢工如何治理?

 

9

 

结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

2

 

 

 

 

合计

32

23

9

 

 

课程要求及考核方式:

    为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应阅读教师布置的各章参考文献,保证出勤并积极参与课程讨论、认真完成作业。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

课程成绩构成:

    课程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出勤、讨论、作业)40 + 期末成绩(闭卷考试)60 = 100

教材及参考书目:

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约翰·巴德著:《劳动关系:寻求平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冯同庆主编:《劳动关系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卫民 许继峰著:《劳资关系:平衡效率与公平》,台湾:前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中文第二版。

卡茨 科钱 科尔文著:《集体谈判与产业关系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Greg Bamber等主编:《国际与比较雇佣关系:全球化与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理查德·海曼著:《劳资关系: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李德齐主编:《中国劳动关系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

李琪编著:《产业关系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丹尼尔·奎因·米尔斯著:《劳工关系》,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基思·怀特菲尔德等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Budd, John W., Labor Relations: striking a balance, 3rd ed. (Boston: McGraw-Hill/Irwin, 2010).

Edwards, Paul ed., Industrial relations: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Blackwell Publishing, UK, 2003.

Blyton, Paul, ed., The SAG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8.

    Larson, Simeon, and Bruce Nissen (eds.), Theories of the Labor Movement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Brown, W.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workpla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Dunlop, J. T.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 (2nd.).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3/1958).

Hyman R. Understanding European Trade Union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1).

Katz, H. C., W, Lee & J, Lee. The New Structure of Labor Relations: Tripartism and Decentralization.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Kochan, T. A.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from Theory to Policy and Practice, (INC: R. D. Irwin,1980).

Kochan, T. A., Katz, H. C. & McKersie, R. B.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Industrial Rel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1986).

Walton R. E. and McKersie R. B. A Behavioral Theory of Labor Rel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5).

Webb, S. and Webb, B. Industrial Democracy.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1914).

 

课程框架:

 

第一讲  当代劳动关系:概念、目标、学派和方法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了解劳动关系的概念和不同名称

教学难点:掌握四个劳动关系学派的主要观点

主要内容:了解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它的层级结构和不同名称;界定劳动关系的目标,即效率、公平和声音;描述劳工问题的主要特征,以及为解决这一问题所形成的四个劳动关系学派的主要观点;讨论劳动关系的学科发展、专业特点和研究方法。

案例讨论:南海本田罢工——如何治理愈演愈烈的劳资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思考题:

1.请用一段简洁的话,将你学过的劳动关系知识解释给一个潜在的未来雇主,为什么学习劳动关系会使你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候选人。

2.如果请你为我们的学系起一个名称,你愿意用产业关系、雇佣关系还是劳动关系呢?

3.作为一名员工,你喜欢在工作中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会使你更高产吗?是否应当把取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你在工作场所发出声音的唯一标准?

4.什么是劳动关系四个学派的思想中导致劳工问题的根源?你赞成哪种观点?为什么?

5.简答下列四个问题:(1)劳动者是一件商品吗?(2)在自治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中,雇主与员工是平等的吗?(3)劳资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利益对抗?(4)劳动者的声音重要吗?

6.读了本章中劳动关系研究方法一段后,你打算制订一个阅读计划吗?

 

 

第二讲  劳动关系结果: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理解劳动关系的结果是雇佣环境和个体行为决策特征的产物

教学难点:分析雇佣环境和个体行为决策的基本因素

主要内容:理解劳动关系的结果是雇佣环境和个体行为决策特征的产物;分析雇佣环境和个体行为决策的基本因素;讨论伦理道德在研究、实践和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鉴别主要的道德理论的核心因素和它们对劳动关系的意义。

案例讨论:近年工人工资上涨的原因?

思考题: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出口加工区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用工荒问题,请根据图表作出分析,哪些雇佣环境和个体决策因素会影响到用工荒问题?对此,应当如何因应?

假如你不满企业给你的劳动报酬,你会如何反应?哪些雇佣环境和个体决策因素会影响你的反应?

何种人格类型的员工更好组织加入工会?劳资代表之间的人格冲突会使集体协商更加困难吗?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特定的人格类型更好开展调解工作吗?

请根据本章的六个道德理论框架,阐述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家和企业家们面临哪些道德困境,应如何加以治理?

假如一家企业的员工正在尝试组建工会,请你使用模板去勾画出企业方面会如何对此作出反应?其反应的道德基础是什么?

 

 

第三讲  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与发展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掌握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关系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劳动关系转型把握劳动关系演进的历史脉络

主要内容:把握劳动关系转型的涵义;了解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特点;理解改革以来影响劳动关系转型的诸多因素;重点掌握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关系主要特点;比较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

案例讨论: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

思考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主要有哪些特征?

经济转型期影响中国劳动关系转变的制度性因素有哪些?

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和谐劳动关系的理念及其制度体系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第四讲  课堂讨论:劳动关系主体的特征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重点:掌握劳动关系各主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劳动关系各主体的概念、制度规范及实践

 

主要内容:辨析劳动者的概念和特点,了解改革以来影响我国工人阶级发展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掌握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概括当前劳工阶层的社会状况,分析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了解组织权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重点掌握我国对劳动者组织权的法律保障,阐述中国工会组建的主要经验和作用,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了解雇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雇主的权利和义务,雇主组织的形式和特征、雇主组织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以及中国雇主和雇主组织的现状。了解国家的主要特征,国家介入劳资关系的理论,劳工行政的定义及范围,劳工行政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劳工行政的管理架构及其职能,劳工行政组织和服务的新趋势。

案例讨论: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围绕四个劳动关系主体,结合案例分别陈述,教师进行点评、小结。

 

 

第五讲  劳动合同法与劳动合同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掌握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掌握劳动合同法的案例适用

主要内容:了解劳动合同的制度缺失和立法背景;掌握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法律规范;了解工会在劳动合同中的作用及对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关系管理的影响。

案例讨论:试用期;经济性裁员;劳务派遣。

思考题:

怎样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

简述劳动合同期限,试用期,竞业限制。

简论经济性裁员的法律规定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简论劳务派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策略。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完善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第六讲  工资集体协商的制度与实践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掌握集体协商的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掌握工资集体协商的方法

主要内容:了解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特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法律规制;工资集体协商的理论与实践,协商谈判的策略与技巧;集体协商对工资的影响效果;集体协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案例讨论:杭芝机电;武汉餐饮;邳州板材。

思考题:

掌握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概念

简述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法律规制

如何完善工资集体协商体系和能力建设

了解工资集体协商的策略和过程

 

 

第七讲  产业民主与职代会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掌握各类产业民主的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掌握职代会的职能和方法

主要内容:了解产业民主和员工参与的概念、形式、作用及局限;企业民主管理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重点把握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特点和权限;如何创新和完善职代会制度。

案例讨论:中国网通职工参与治理的制度;德国的共决制。

思考题:

简述产业民主与员工参与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形式。

为什么说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民主参与的基本形式?

职工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简述收集职代会议题的程序、途径和方法。

职工代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简述职工代表大会的会议议程和主要程序。

如何安排召开职代会?

简述监督职代会决议落实的方法与途径。

厂务公开有哪些政策规定?

实施厂务公开的意义和原则

如何编写公开信息?

公开信息涉及哪些类别?

如何根据企业情况选择公开的信息指标?

 

 

第八讲  我国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处理的制度和实践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重点: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处理的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掌握劳动争议处理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向

主要内容:了解劳动争议:中国的法律规定和概念界定;中国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中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向;劳动争议调解的技术步骤和工作技巧;劳动者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

案例讨论:2005年大连日企大罢工:如何治理罢工。

思考题:

劳动争议的概念、类别。

我国集体劳动争议的内容和形式。

集体争议近年增多的原因分析。

国外治理集体争议的法律规制。

以一个具体案例为依据,说明处置集体争议的法律规范和处置机制。

 

 

结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重点:掌握和谐劳动关系的概念和制度规范

教学难点:掌握国内外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向

主要内容:了解和谐劳动关系的概念、特点;影响当代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中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新政体制的主要内涵,体制改革发展的前景。

案例讨论:2011年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总结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各省的和谐劳动关系评比标准。

思考题:

影响当代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未来劳动关系有哪些发展趋势

如何理解和谐劳动关系

怎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