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文名称:比较劳动关系
课程英文名称:Comparative Employment Relations
课程类别:专业领域选修课,理论课程
授课对象: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预修课程:劳动关系学、劳动法学、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简介:《比较劳动关系》是面向劳动关系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MPA开设的研究性课程。本课程讲授并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关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种类型的劳动关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学习、研究和借鉴不同国家劳动关系管理理念、方法与手段。以全球的视野观察研究劳动关系领域的相关课题和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注重研究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同时,努力扩展国别、国际方面的劳动关系知识。学习期间,要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主动进行分析、归纳、探讨、研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训练理解把握问题、研究阐述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课程讲授,帮助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比较研究的理论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同时,通过实际的国别和国际比较分析,使学生了解各种类型与模式下劳动关系的共性、差异与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中外劳动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劳动关系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本课程属于理论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课堂讨论、案例研讨、视频观摩、文献阅读。
课程要求及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加期末考查。
课程成绩构成:
结课成绩以平时成绩加期末考查计。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讨论发言和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为结课论文,占总成绩的60%。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常凯、李应芳等编著,《国际比较雇佣关系——国家规制与全球变革(第六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1版,2016,
【参考书目】
1. Comparative Industrial & Employment Relations(比较产业与雇佣关系), Joris Van Ruysseveldt & Rien Huiskamp & Jacques van Hoof, SAGE Press,1995
2. 石美遐,《劳动关系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3. 柯振兴,《美国劳动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4.Bae kiu Sik,Palgrave Macmillan Press,《Employment Relations in South Korea》(韩国雇佣关系),2014
5.菅野和夫,《劳动法》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1版(出版中)2017
6.【日】西谷敏,《劳动组合法》有裴阁,第3版,2012,
7.李坤刚,《日本劳动法》北京大学出版社,增补版,2010年7月
8.[荷]约里斯·范·鲁塞弗尔达特等著:《欧洲劳资关系-传统与变革》,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9.郑桥 佘云霞《世界工会概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10.【美】约翰 W 巴德《劳动关系:寻求平衡》,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版2013
11.【美】丹尼尔·奎因·米尔斯著:《劳工关系》,李丽林 李俊霞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2.【英】理查德 海曼(Richard Hyman)《解析欧洲工会运动——在市场阶级和社会之间》,中国工人出版社,第1版,2015
13. [美]基思·怀特菲尔德等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14. 林燕玲著:《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5
15. [日]哈纳米(Hanami) 等著:《市场经济国家解决劳资冲突的对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
16.【德】沃尔夫冈·多伊普勒著,王倩译《德国劳动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2016
第一讲 导论:比较与比较研究
学时分配:4课时
教学重点:比较研究理论
教学难点:比较研究理论
理论讲授内容:
一、引言:比较研究的意义
二、劳资关系比较研究的理论探讨
三、劳资关系理论与劳资关系比较
四、进行劳资关系比较的不同理论视角
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劳动关系比较研究?
2、如何看待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进程?不同趋向对劳动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二讲 比较研究方法论
学时分配:4课时
教学重点:比较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理论讲授内容:
一、劳资关系比较的基本内容
二、比较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三、关于共性与特性
四、全球化背景下劳资关系研究的新课题
案例讨论: 网络主编是否劳动关系案
思考题:未来产业模式、工作方式的变化将给劳动关系带来什么挑战?
第三讲 美国劳资关系
学时分配:4课时
教学重点:中美劳动关系现状比较
教学难点:全球化对美国经济与劳动关系的影响
理论讲授内容:
一、美国劳动法律发展历程
(一)压制期
(二)容忍期
(三)承认期
(四)紧缩期
(五)讨论:罗斯福总统的劳动政策为何如此?
二、美国集体劳动合同及集体谈判
(一)合同性质
(二)合同特征
(三)合同条款
(四)集体谈判制度
三、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经济与劳动关系的影响
(一)全日制工作减少
(二)收入差距加大
(三)福利下降
(四)工会衰落
四、经济全球化下中美劳动关系的共性
(一)经济自由政策对中美劳动关系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2、对美国的影响
(二)工会状况
中国工会:边缘化
1、工会的密度下降
2、工会的人力资源危机
美国工会:力量下降
1、工会的密度下降
2、工会的政治效力减弱
五、经济全球化下中美劳动关系的差异
(一)工人的就业与收入水平
(二)资方的雇佣实践
(三)政府干预
(四)工会结构
课堂讨论: 1、罗斯福总统劳动政策的影响?
2、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劳动关系政策走向及对中国的影响
思考题: 1、瓦格纳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美国集体谈判制度的环境基础
第四讲 韩国劳资关系
学时分配:4课时
教学重点:韩国劳动关系转型
教学难点:韩国两大工会的差异
理论讲授内容:
一、韩国产业状况及劳动力现状
(一)韩国基本政治经济状况
(二)韩国产业大转型(历史沿革)
(三)韩国劳动力状况
二、韩国劳动关系的转型
(一)屈从
(二)镇压
(三)平等
三、韩国劳动关系主体
(一)韩国劳动组合总联盟
(二)韩国民主劳的组合总联盟
(三)韩国经济总协会
(四)韩国劳动部与劳动仲裁委员会
四、韩国工作场所权威与劳动关系
(一)工作场所权威结构及形成
家长制、专制
(二)工时、工作条件
(三)工资与晋升
(四)工伤问题
五、韩国劳动争议状况及处置机制
(一)个别劳动争议
(二)集体劳动争议
课堂讨论:在华韩资企业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及形成原因
思考题: 1、韩国军人政府对劳动关系形塑?
2、全泰壹事件对韩国劳动关系转型的影响?
第五讲 越南劳资关系
学时分配:4课时
教学重点:越南劳动法律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越南罢工现象及分析
理论讲授内容:
一、越南经济、产业、就业状况
(一)越南基本政治经济状况
(二)越南社会经济条件、产业现状与就业状况
(三)中越关系:东盟自由贸易区
二、越南劳动关系的主体
(一)越南工人及工人组织
(二)越南企业
(三)越南共产党
三、越南劳动法律发展历程
(一)1994年旧法
(二)2012年新法
(三)两者对比
四、越南罢工现象及分析
(二)近年来罢工案件数量及趋势
(三)讨论:越南罢工频发的原因?
课堂讨论:越南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思考题: 1、越南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2、越南罢工立法的问题与启示?
第六讲 日本劳资关系
学时分配:4课时
教学重点:日本劳动关系的特征、历史发展、法律规制、集体劳动争议处理
教学难点:集体劳动争议处理
理论讲授内容:劳动协约的效力 不当劳动行为的成立要件 不当劳动行为的救济
一、日本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就业形式的构成:从终身雇佣到非正规就业为主的就业格局
(二)日本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基本框架
(三)日本劳动关系中的特别概念
(四)比较劳动关系视野下的日本劳动关系特征
二、集体劳动关系
(一)日本集体劳动关系法律体系
(二)几个主要概念
(三)日本劳动组合的组织运行与法律上的特殊问题
(四)团体交涉的构成与拒绝救济
(五)劳动协约
劳
三、团体行动与不当劳动行为
(一)团体行动的法律保护
(二)团体行动的正当性
(三)无正当性争议行为与法律责任
(四)使用者的争议对抗行为
(五)不当劳动行为的禁止
四、劳动争议处理
(一)总论
(二)行政上的劳使纷争解决程序
(三)不当劳动行为的行政救济程序
(四)劳动审判
(五)民事诉讼
实践环节:学习团体交涉的程序
案例讨论:待确认
思考题:日本团体交涉程序对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启示。
第七讲 德国劳资关系
学时分配:6课时
教学重点:德国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教学难点:
理论讲授内容:
一、美誉从何而来:德国的劳资关系架构体系
(一)劳资关系背景及发展沿革
(二)劳资关系框架体系
(三)产业工会定位与功能
二、“对手”还是“伙伴”:劳资谈判制度与案例
(一)从案例看劳资谈判制度安排
(二)产业级别的集体谈判
(三)劳资谈判争议处理
三、能否延续辉煌: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二)应对危机的劳工保护
(三)德国工会的应对与发展趋势
实践环节:教学视频观摩:德国劳资谈判中的罢工行动
案例讨论:罢工在劳资谈判中的功能与作用
思考题: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协调模式具有哪些借鉴价值?
第八讲 丹麦劳资关系
学时分配:2课时
教学重点:丹麦劳动力市场“金三角”
教学难点:
理论讲授内容:
一、丹麦劳资关系概况
二、丹麦模式“灵活保障机制”的特点
三、集中化的集体谈判
四、工会与工人培训体制
五、传统的工人代表制
六、问题与挑战
案例讨论:
思考题:丹麦模式“金三角”的平衡是如何做到的?
课程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