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会者
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ILERA)第7届亚洲区大会于2010年9月20-23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举行,这是2009年国际产业关系协会(IIRA)更名为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以后召开的第一个区域大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以产业民主,社会伙伴和体面劳动回应全球金融危机”。来自亚洲、大洋州、美洲和欧洲26个国家的23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其中,中国参加此次大会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常凯教授、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副教授、剑桥大学博士生常诚等。
我国学者与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ILERA)会长Janice Bellace教授和秘书长Tayo Fashoyin
9月20日大会举行特别会议,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ILERA)新任会长、美国宾州大学法学院教授Janice R. Bellace,前任会长、澳洲悉尼大学商学院教授Russell D. Lansbury,协会秘书长、国际劳工组织主任Tayo Fashoyin等分别致辞,大会并邀请全球工会网络亚太分部(UNI)秘书长Christopher Ng、艾伯特基金会驻印尼主任Erwin Schweisshelm、ILO驻印尼雅加达主任Peter Van Rooij、澳洲莫纳什大学教授Greg Bamber、中国人民大学常凯、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刘开明等发表主题演讲。印尼的劳资代表分别就社会伙伴建设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9月21日举行了大会正式的开幕仪式,印尼副总统Boediono、人力和移民部长Muhaimin Iskandar先后致辞,对大会表示祝贺。在随后的全体大会上,各组的主报告人分别进行报告。第一组的报告人是韩国汉阳大学的Maragtas S. Amante教授,题目是“走向产业民主和生产力增进”;第二组的报告人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Anil Verma教授,题目是“金融危机对亚洲劳动关系的影响”;第三组的报告人是马来西亚Sabah大学的Balakrishnan Parasuraman副教授,题目是“社会伙伴在发展产业和谐中的作用”;第四组的报告人是印尼的Krisnadwipayana大学的Payaman J. Simanjuntak教授,题目是“产业关系和非正规部门——体面劳动和社会保护”;第五组的报告人是菲律宾大学的Rene Ofreneo教授,题目是“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和机制”。晚上,举行了Bamber和Lansbury等主编的《国际比较劳雇关系》(第四版)的发布仪式。
Bamber和Lansbury主编的《国际比较劳雇关系》(第四版)发布仪式
9月22日,五个分组论坛平行举行,分别围绕着全球化亚洲的劳动关系;回应全球金融危机;工作中的伙伴;劳动关系与非正规部门;绿色工作,世界工作的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等主题和亚洲各国的实践进行了热烈和富有成果的讨论。
9月23日上午,在继续举行的全体会议和闭幕式上,各组代表对分组论坛的报告和讨论进行了小结,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会长Janice Bellace回顾了国际劳工组织的历程和劳动关系的演变,并对劳动关系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她并欢迎亚洲各国学者参加2013年4月9-13日在澳洲墨尔本举行的第8届亚洲区大会。
在中国学者中,常凯教授和刘开明博士分别在第一天的大会上做了“当前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收入分化与劳工抗争”的主题发言。我院乔健副教授在分论坛第二组中以“中国工会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多重角色”为题发言,他并就中国工会的改革议题与各国学者进行了交流探讨。会议之余,常凯、乔健等还就中国加入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以及劳动关系学术研究与交流合作等议题,与Bellace、Fashoyin、Lansbury、Bamber等国际劳工局官员和著名劳动关系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总体上,本届大会的许多论文探讨工作的进展,产业民主和效率的关系。一些论文探讨了沟通、员工参与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中的作用,有的论文指出伙伴在多数亚洲国家中对增进产业和谐具有的重要作用,但它需要三方的有力支持。还有的提出应当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推进三方机制和社会伙伴关系。随着亚洲区域经济的整合,需要有更好的雇佣与劳动关系的实践,政劳资之间的社会对话大为增加,劳工更加需要能够让他们发出声音的机制,以便在后金融危机雇佣条件愈加恶化的情况下争取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