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劳动关系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学生工作、党务工作等方面辛勤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重要进展
第一项重要进展是2009年3月本系为推动国内劳动关系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参与举办了首届劳动关系专业师资培训班,本系教师参加了师资班的组织和授课,他们的课程得到了学员的好评,为劳动关系专业在全国的普及与发展做出贡献。而且,本系劳动关系专业的发展经验被众多有意设立该专业的院校所关注,已有部分院校前来本系交流举办专业经验。这说明,我院劳动关系专业的优势地位正在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第二项重要进展是2009年7月在院领导的组织协调下,由本系牵头建设的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该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培养思路与特色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好评。经二度汇报,最终在评审委员会投票中脱颖而出,获评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第三项重要工作是2009年11月在庆祝建校60周年之际,本系协助学院举办第二届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来自院内外的学者提交论文26篇,超过40万字,其学术质量好于去年。本论坛一直坚持“理性、务实、学术”的理念,致力于集合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集思广益,本年度主要致力于研究经济危机下的劳动关系运行和治理模式。它已成为我院与学术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独特品牌。
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本年度我系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专业2005级86名同学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毕业,其中劳动关系专业2005级是该专业全国第一批毕业生。2009年7月,学系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毕业纪念演讲会暨学士学位证书授予仪式。在危机背景下,这批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考研有15人上线,10人就读,就业率达94%,劳动关系专业更达到97.67%,使学系对发展该专业更具信心。本年度又有三名同学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李瑶课题组在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刘波课题组在院学生科研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钱俊月课题组获优秀奖,赵卉在全国大中学生英文读后感大赛获三等奖并获资助前往荷兰进行暑期学习。
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一是修订了专业培养方案,在新方案中调整优化了课程结构,增加学科方法论方面的训练课程,加强了实践实验性的教学环节,重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二是加强图书资料建设,以增加英文专业图书和期刊为主,作为专业建设的资料基础。三是编写新专业教材《和谐劳动关系论》。四是召开了专业发展研讨会,广泛征求和听取意见。五是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和双语课程建设。六是加大对学生科研项目支持力度,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修订完善本系学生科研管理实施办法和学生研活动指导纲要,将学生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建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七是召开两专业考研座谈会,加强对考研工作的支持和指导,新举措包括购置每年的考研资料,以形成资料库;协助同学建立一个交流考研经验的网络平台,以利交流信息和经验;延请有关专家学长前来做报告,交流经验;提供给同学与考研相关的学术资料等。
本年度内,我系与签约实习基地海淀区劳动保障局和门头沟区劳动保障局保持着密切合作。教学实习基地在接待学生参观访问、实习实训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了与课堂教学并重的第二课堂。此外,实习基地还直接吸纳了10名我系学生就业,这批学生已成为该局劳动保障工作的生力军。
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本系注意通过教研室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和专题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交流教学与科研信息。鼓励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改革。2008年,本系参与学院的教改项目《打造以劳动关系为主线的特色专业学科群》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劳动关系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十一五”规划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郑桥教授的《集体合同制度》获“2009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初浩楠、郭宇强、张艳华等教师将教改课题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需要结合起来,取得初步成果。本年度还聘请常凯、Otmar Seul、沃尔夫冈·施恩贝格、翟继满、阎复克、黄乐平、苏中兴、邢小飞等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和实务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扩大学生视野。
学系积极参与了学院筹备劳动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点的申办工作,撰写申请报告,并设计规划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在学院的推动下,成立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研究所,整合全院劳动关系研究的资源与力量,为申办研究生点做好组织准备。
重视学系网站建设,特别注意发挥网站在学术信息交流、专业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大量的专业学术活动报道,及时将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最新学术活动与信息通报全系教师和学生,在系部营造浓厚的专业学术氛围,本系的网站正成为学院最好的二级单位网站之一。为加强对学系和专业的宣传,本系还专门制作了学系的宣传册,整体打造系部形象,扩大本系的社会影响,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联系。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09年本系引进了三名专业师资,系内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的方式对他们给予帮助,他们也均在教学、学生辅导、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系着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吸收青年教师参加重大科研课题,推荐他们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也鼓励他们继续深造。本年度有两名教师考取博士生,目前在读三人,二人晋升副教授职称。
三、科研和学术活动
2009年是本系教师出版专著的丰收年,有6名教师出版自己的独著或教材,最具代表性的是林燕玲教授参加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时期工人权利意识的衍生和培育”被国家社科基金办批准结项,其最终成果之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人权利意识的演进和培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系教师参加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劳动关系报告》亦在本年度出版。乔健副教授参加合著的China's Trade Unions - How Autonomous Are They?由英国Routledge出版社出版。此外,本系教师还发表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学术论文,如由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开展的《伟大的历程——中国工会与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活动,乔健、郭宇强、林燕玲的论文分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2009年3月,乔健的论文《完善工会法律制度——工会体制改革与发挥产业工会作用的思考》获北京市法学会2008年度优秀成果奖,乔健的论文《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利益协调还是功能协调》在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2009年会上获优秀论文奖。叶迎博士全年在劳动科学领域共发表14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7篇发表在CSSCI源刊,1篇发表在权威期刊上。
本系教师积极承担各个层级的科研项目与课题,2009年本系教师主持承担了三项全总课题,有10位教师参与其中。在2009年学院的科研评奖中,林燕玲教授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人权利意识的演进和培育》获得著作类一等奖,本系共有5人获奖,获奖人数在各系中是最多的。
本年度内,本系还与中国社会学会劳动与人力资源研究分会合作,连续举行了澳大利亚Deakin大学何包钢教授、韩国劳动研究院裴圭植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Peter Gahan教授的学术报告会,受到业内同仁和学生的欢迎。
此外,本系教师还广泛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四、学生工作
1.全力以赴搞好就业工作。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两专业顺利完成学院布置的任务,其中劳动关系专业尽管是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最终为97.67%,位居全院本科专业第五,受到学院表扬。田守雷老师对此付出了很大努力,他在2009年上半年还兼任本系教学秘书,对学系工作做出了特殊贡献。
2.开展2008-2009年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及各项评优工作。
3.系刊2009年共出四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校庆时特别出了校庆专刊,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关注专业学术前沿信息,还经常采访系部教师,稿件的原创性大有提高。
4.结合国庆六十周年及校庆做好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全系一批党员、团员参加了国庆游行方队及校庆志愿活动。
5.顺利完成迎新及08、09届学生的军训工作,在面临甲流影响,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学生军训工作。
6.做好甲流预防工作,学系涿州校区学生疑似病例较多,系行政杨丽华、田守雷、刘娜、赵莹积极工作,顺利完成防治工作,受到学院的肯定。
五、党务工作
1.教工党务工作
本年度有两位同志转正,一位同志发展为预备党员。目前支部共有党员17名,其中正式党员16名,即将吸收一名同志为积极分子。
本系支部通常利用系部例会后的机会,坚持召开民主生活会,发挥党员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为系部教研工作提供保障。
2.学生党务工作
校本部共发展了10名预备党员,27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校本部现共有党员27名。06级学生党员目前共有16人,其中正式党员8人,预备党员8人。07级学生党员有11人,正式党员9人,预备党员2人。
涿州校区正式党员3人,预备党员5人,积极分子16人。
党支部每月召开民主生活会,完善民主生活会的形式、丰富民主生活会的内容。
开展学生业余党校培训课程工作。今年共有133名同学参加学生业余党校培训,顺利拿到结业证书。
有计划开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工作;加强对党支部成员的教育,按期足额收缴党费。
3.团总支工作
(1)开展了一系列团日活动,丰富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2)开展团内系列评优工作,主题征文比赛活动;
(3)组织国庆游行方队人员选拔;选派建校60周年校庆志愿者初选工作;
(4)成立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