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2月11日下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与中国社会学会劳动与人力资源研究分会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工会振兴的理论和模式——中国工会能向西方学习吗”的学术报告会。该报告会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副教授Peter Gahan作主题报告,郑桥教授主持,并由我校劳动关系系王侃博士担任翻译。冯同庆教授出席报告会,劳动关系系和工会学系的部分老师、学生,以及一些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活动。
Peter Gahan教授的报告,以发达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工会会员人数及影响力的不断下降为大背景,探讨工会如何复兴的问题。他介绍了有关工会复兴的几种理论模式,论述了造成西方工会影响力下降的主客观原因、现阶段指导工会发展的各派理论及其争论、市场化改革对中国工会的影响及中国工会应如何应对等内容。Peter Gahan先生详细的讲述及王侃博士缜密的翻译,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也引发了大家对中国背景下工会复兴的讨论与思考。
在报告正式开始前,Peter Gahan教授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在过去的约25年间,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工会会员人数和工会组织率都在下降,由此衍生出的是,工会在会员组织率下降的大背景下,应该如何选择新的策略来应对企业方和新的制度环境。第二,工会应该如何逆转这种下降趋势。Peter Gahan教授称,多国学者就如何扭转工会的颓势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相关著作,这些著作的研究背景是一种被称为“工会复兴”的理论模式。对于中国,Peter Gahan教授将中国已经历了30余年的市场转型为大背景,研究中国工会在这一环境中面临的新情况,尤其是基层工会面临的新情况及其自发性的变化。他希望通过将中国工会和西方工会在工作场所中组织工人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理论模型,并论证西方的工会复兴模式是否适用于中国。
Peter Gahan教授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视角分析了西方工会会员人数及其影响力不断下降的原因。外部因素包括:劳动者组成分的变化、对生产市场监管的放松、雇主日趋强烈的反对、充满敌意的劳动规章制度层出不穷。内部因素则涉及工会身的官僚化和寡头政治
[①]等因素。一旦工会发生了官僚化和非民主化,工会对劳动者而言也就成为了一种异化体,最终导致劳动者对工会的信任缺失,由此必然导致组织率和影响力的下降。
在分析了工会困境的主客观原因后,Peter Gahan教授对工会复兴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扭转工会颓势的方式上,左翼和极左翼的工会仍强调工会活动应以斗争为主,但其他一些相对温和的工会则认为,由于雇佣关系和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斗争已经不能再成为工会的力量源。而有关工会复兴的策略,“自下而上说”和“自下而上说”这两种模式一直在争论。“自上而下说”要求工会更多地利用自己现有的组织框架和组织能力;“自下而上说”则要求工会更多地瞄准其基层组织,该理论也要求工会更多地成为社会运动的一部分,而非仅仅作为工作场所中的组织。由此,也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新社会运动理论”的斗争模式。
Peter Gahan教授在报告的第三部分谈到了中国背景下的工会复兴,并认为在应对“中国特色的工会复兴”时,工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开始这一部分的报告时,Peter Gahan教授提到了沃尔玛(中国)公司创建工会的事例。Peter Gahan教授对中国的工会组织和国家之间的互动非常感兴趣。Peter Gahan教授认为,中国工会的作用,尤其是在国家层面的作用,在市场化改革中不断遭到削弱,工会的纽带作用也越来越弱化,特别是在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从市场社会主义的研究视角出发,工会如果想在某个国家得到复兴,就应该更多的渗入新兴经济部门,通过新兴部门扩大自身的影响。这一理论在非公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非常适应。
Peter Gahan教授的报告结束后,杨冬梅教授和冯同庆教授分别对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点评。Peter Gahan教授的学术报告,给了与会者以极大的启示,为我们观察和研究市场化过程中工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丰富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3月
2.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9月
3.陈彩虹:“汉城来信——韩国工会”,载于《企业文化》2004年3期,81-83页
(陆钧承)
[①]寡头政治(oligarchy),不仅指在政府事务中服从少数人统治、管理的政治,也包括在任何团体,诸如一个教堂、工会、学校,或者其他任何机关中,由少数人管理的体制。韦柏新国际词典指出,寡头政治是一种由少数人所统治的政治;是一种政府形态,其权力操纵在少数人之手,或一个国家由少数人所统治。通常寡头政治与贵族政治有别,因为前者是一种少数人为了贪渎或自私为目的的之统治。笔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