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劳动关系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学生工作等方面辛勤工作,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重要进展
第一项重要进展是2008年4月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两个专业顺利通过了本科学士学位评估。劳动关系专业获得91.54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获得87.4分的好成绩。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得益于全系师生员工的通力合作和全身心的投入。评估顺利通过且能获得高分,也是评估专家对本系一直以来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以及社会影响的肯定,这为两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项重要进展是2008年10月劳动关系专业在院领导的关怀和自身的努力下,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类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并获专业建设资金20万元,这是我院的第二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标志着本系的专业建设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项重要进展是2008年11月在学院的领导下,本系成功承办了我院第一届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来自国内外的学者踊跃参加,提交论文27篇,超过50万字,本次论坛以其独立、直面和深入的学术探讨而广受称道,也展现了我院及本系在工会和劳动关系领域研究的集群和梯队优势,论坛的成功举办也为我院建立新型学术研究发布机制积累了经验。
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本年度我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4级70名同学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毕业,他们是我系第一批毕业生,标志着本系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新进展。2008年7月,学系为他们举行了隆重而别具一格的毕业纪念演讲会暨学士学位证书授予仪式。这批毕业生目前就业状况良好,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本系持续推进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实验室的建设,到2008年12月,两个实验室基本建成。两个实验室的设计理念受到专家的好评,其中,劳动关系实验室是我国第一座同类学科实验室。
本年度内,我系与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签约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在接待学生参观访问、实习实训方面已经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了与课堂教学并重的第二课堂。
2008年秋,在本系青年教师的推动下,本系网站建成投入使用,在宣传学系建设、传递教学、科研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系在建立完善网络平台,以加强院内外、师生间学术交流、教学相长和宣传推介作用方面走在学院前列。
我系教师参与编写的国家职业标准“劳动关系协调员”于2008年3月公布,我系教师亦广泛参加了相关培训教材的撰写工作。这项工作的启动为今后劳动关系专业学生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教学工作中,本系结合两个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改活动,比如在全院首先开设双语专业课程,在这方面获得了有益的经验。2008年秋在学院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本系教师精心准备,特色鲜明,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本系还聘请李静君、彭光华、Anita Chan、易定红等多位国内外知名的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扩大视野。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08年本系引进了三名专业师资,系内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他们也均在教学、学生辅导、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系着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吸收青年教师参加重大科研课题,推荐他们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也鼓励他们继续深造。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以“工会干部职业化研究”为教研室工作抓手,发挥教研室的管理协调作用,保持团队运作和管理方式,教研室初步形成了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团队化的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队伍。
三、科研和学术活动
2008年3月,由本系傅麟和闻效仪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这是我院教师编写的第一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材。我系教师参与的劳动关系专业教材《中国劳动关系学》(李德齐院长主编)于2008年11月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此外,本系教师还发表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学术论文,如2008年10月,乔健、林燕玲等的论文在第三届中国劳动论坛举行的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征文二等奖和优秀奖,并收入《伟大变革与科学发展——第三届中国劳动论坛优秀论文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本系青年教师余敏、刘晓倩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杂志的编辑,为推广劳动关系学科作出了贡献。
此外,本系教师还广泛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扩大社会影响。2008年6月,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成立大会上,乔健、郑桥、林燕玲被推选为常务理事,乔健兼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8年5月,乔健在德国柏林参加由艾伯特基金会和国际劳工组织发起的“体面劳动和公平的全球化——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对话”国际研讨会并作“寻找市场和社会保护之间的平衡——生产性就业的中国经验”的主题报告。2008年9月,乔健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产业和劳动关系学院参加“中国劳工与雇佣的变化”国际研讨会并作“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调整模式”的主题演讲。2008年7月,林燕玲、闻效仪参加全国工会学研究会年会并作“
论农民工权利意识的发展轨迹及其社会意义”和“
工会干部职业化研究”的主题发言。2008年8月,郑桥、牛玲参加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年会。2008年12月,林燕玲、郑桥
应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邀请,参加“经济全球化、
工业冲突和社会伙伴关系”国际研讨会,并赴德国多个城市进行劳工问题调研考察。
四、学生工作
1.学生科研工作
本系非常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并将其作为2008年学生工作的重点。上半年主要对06、07级
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训练。06级注重选题的专业性,要求必须是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并注重专业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的培养。07级以兴趣为主,讲授了更多的研究方法,要求熟练掌握文献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注重学术规范的重要作用,并注重学术规范的培养。下半年加强对科研的组织制度建设,加强科研过程管理。
06、07级采取“学生自主申报、系部立项答辩”选拔优秀科研小组开展科研活动。参与教师包括郭宇强、张艳华、叶迎、潘泰萍、牛玲、刘晓倩等专业教师,辅导员田守雷、刘娜。08级科研工作启动,主要完成班主任科研培训,由系党总支书记纪元负责,讲解我系科研活动的目标、体系、发展状况、内容等,由班主任带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本系电子期刊于2008年4月创刊,学系将出版电子期刊作为锻炼学生组织、科研、表达意愿等各方面能力的一个平台。创刊号以学生科研活动作为主打内容,辅以“时事评论”、“就业前线”、“点击生活”等各个版块,从不同角度提供学习和生活讯息。迄今已出版三期。
2008年,本系学生科研取得了突出成绩。劳动关系专业2006级学生钱俊月与林燕玲教授合写的论文在中国劳动论坛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征文优秀奖并出版;2008年9月,在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的200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系劳动关系专业金璐、李瑾等同学的论文《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探讨》获得北京赛区二等奖;2008年10月,李瑾课题组获得北京市教委大学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建设资助项目。2008年11月,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举办“首都大学生职业发展大赛”,本系2008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黄悦、穆兰丛、尤汗青等同学进入了决赛。
在学院2007-2008学年学生科研项目评选中,本系劳动关系专业2006级王玉迪主持的“《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对建筑业农民工的影响”获二等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5级欧阳瑜珩主持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影响”获三等奖。
2.200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8届毕业生是我系第一届毕业生,系部非常重视,采取了以下促进就业措施和方法:
先后组织毕业生参加了由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之家、北京甘家口人才市场及我校和社会等多种渠道举办的各类双选会和招聘会;为毕业生建立了畅通的用人单位信息收集与发布渠道——就业公共邮箱,多方收集用人单位信息;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为毕业生推荐简历投递网站;建立电子简历库以方便向用人单位按需推荐我系学生;为摸清本届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心理,问卷调查毕业生的就业意向;2007年12月举办了模拟招聘专场,邀请知名企业人管经理为学生做模拟招聘,并现场点评;分别于2008年3月和4月为报名村官和支教的学生专门举办了“支教模拟试讲”和“村官助理招聘模拟面试”两场面试;为毕业生组织了两场集体招聘;对毕业生采取一对一跟踪服务,督促家长多方寻找工作机会等。
经过努力,2008届毕业生就业取得喜人成果。毕业生共70人,就业率为94.29%。
在此辞旧迎新之际,学系向为我系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致以节日的问候,并祝愿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希望劳动关系系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成绩。
劳动关系系
200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