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与学校» 【中国社会科学网】张原:推动“一带一路”减贫合作 更好发挥中国减贫正向溢出效应

【中国社会科学网】张原:推动“一带一路”减贫合作 更好发挥中国减贫正向溢出效应

[发表时间] 2019-04-26           [浏览次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减贫的正向溢出效应日益显现。近年来,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领域合作减贫。2000年开始的“中非合作论坛”构建了中非国家在经济援助、科教文卫和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减贫框架;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探索中国与欧亚各国间的合作开发机制,中国以粮食援助、工农业及贸易发展、中小型减贫项目的方式,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减贫;2015年新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初步构建了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多维合作减贫机制,覆盖了经济技术援助、基础设施、产能合作、教育培训等领域。除了国家间的减贫合作之外,中国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契机,通过国际组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脱贫。2005年以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投资资金年均增长率超过25%,对外合作减贫已覆盖全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以援助和投资并举的方式推动发展中国家减贫,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开发式减贫机制,并借助国家力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发展中国家合作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减贫绩效,未来应重点深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援助和投资并举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减贫主要方式,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援外制度的建立和企业“走出去”战略发展历程都较短,需要更加清晰的战略规划和细致的制度设计,才能更好地发挥两者在国际减贫开发中的功能和作用。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开放合作、市场运作和互利共赢”基本原则,无法简单地归为传统对外援助或对外投资战略,而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开发合作,这就更需要厘清援助和投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功能边界,从而更具针对性地帮助“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实现减贫目标。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地区开发式减贫的重点,对发展中国家基本民生改善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水利、交通、能源、建筑等基建项目往往具有工程量大、建设期长的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因而面临更多的投资风险和国际争议。对此,中国需要对已有的开发模式进行动态改进,在适度调整基础设施援助及投资增长水平的同时,提升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妇女权益、文化扶贫和社会组织援助及投资的比重,增强中国在“一带一路”减贫领域的“软实力”;与此同时,需要将“绿色减贫”理念贯彻到基础设施援助和投资建设,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保服务与支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融入其中。

 

  第三,中国国有资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减贫效应十分显著。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贫,不仅需要国有资本发挥“先行军”作用,也需要其他资本积极参与,更需要与其他援助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政府间多边机构以及各类非政府减贫组织共同配合。随着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组织的成立,“一带一路”地区的开发理念也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需要改变过去“重双边、轻多边”的减贫思维,提高“中国式减贫”与现有国际开发援助体系的契合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减贫的正向溢出效应。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教授,“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简介

 

  姓名:张原 工作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职称:劳动关系系教授,“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