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我校举办2025中国工会与全球劳动治理国际研讨会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闻网

我校举办2025中国工会与全球劳动治理国际研讨会

11月15日上午,2025中国工会与全球劳动治理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校区致远楼909教室举行。我校党委书记刘向兵,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珂,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一级巡视员李阳,中华全国总工会国际联络部二级巡视员郑海欣出席会议,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白俄罗斯国际劳动与社会关系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等机构,以及我校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共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李珂主持。

刘向兵在致辞中指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劳动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工会参与全球劳动治理、保障劳动者权益、推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工会工作实践为全球劳动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工会也迫切需要与国际社会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同探索解决全球劳动领域共性问题的路径。

李阳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各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展现出专业深度与实践导向,有效回应全球化和人工智能带来的双重挑战。他强调,未来应进一步聚焦以下方向深入探索:一是加快构建中国工会工作的自主知识体系,增强我国在全球劳动治理中的规则制定与议程设置能力;二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会人才队伍,提升中国故事与工人阶级故事的国际传播效能。

郑海欣在致辞中指出,加强全球劳动治理、破解劳动领域全球性问题是世界各国工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学校邀请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高校学者和跨国公司资深人力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劳动领域全球性问题的破解方案,立意深远、意义重大。

白俄罗斯国际劳动与社会关系学院校长弗拉基米尔·波兹德尼亚科夫在致辞中指出,国际社会不仅需要清醒认识到劳动领域与社会保护领域出现的新挑战,更应共同探索应对之道,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研讨环节,第一单元5位专家围绕AI时代国际劳动力市场与工会组织变革发表演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高琴教授分析和探讨了AI对社会工作领域职场职能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提出人工智能与平台发展可能引发市场垄断,降低劳动者议价能力,且技术进步对不同群体影响非中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龙卫球教授指出新就业形态对传统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形成挑战,并对应对举措给予建议。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劳动法研究员涂伟分析了中国工会对劳工条款发展趋势的应对方案和国际劳工组织应承担的角色。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高级总监陈彤分享了大众汽车中国区企业工会建立及民主管理案例,并提出了全球劳动治理面临的问题。

第二单元4位专家围绕工会研究分析与经验实践展开演讲。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提出结构性改革阶段最有效降低养老金支出占比和保障效果最优的方案。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许艳丽教授分析了未来国际工会运动的发展趋势。我校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副教授孟泉提出中国将在全球工会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白俄罗斯国际劳动与社会关系学院培训与再培训学院院长伊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科莫茨卡娅副教授对灵活就业形式在白俄罗斯的未来发展和影响进行了探讨。

此次国际研讨会旨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全球劳动领域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搭建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工会和劳动治理领域专家学者在关键议题上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我校在工会与劳动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国际交流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