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讯

当前位置:
【先进人物风采展示】与工运“同频共振” 以初心特色育人——全总机关“四好”党员张冬梅先进事迹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闻网

【先进人物风采展示】与工运“同频共振” 以初心特色育人——全总机关“四好”党员张冬梅先进事迹

【党员基本情况】

张冬梅,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副院长、教授。2016年获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2023年、2024年获评全国总工会机关“四有”好党员。多次荣获“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曾荣获学校“教学十佳”,多次荣获“学生科研优秀指导教师”,主编的《劳动争议处理实务教程》获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


【事迹正文】

张冬梅同志2001年研究生毕业进入中国工运学院法学系工作。入校不久,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01年修正案)颁布实施。她非常幸运的参与到工会法修正案的研究解读工作中并撰文发表在《中国工运学院学报》。正是这次“机缘”,使得她锚定了劳动法与工会法的教学科研方向。20多年来,她始终投身一线教研,在劳动法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以特色育人,服务于全总中心工作,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与中国工运事业和学校发展同向同行。

一、坚定理想信念,做政治过硬、立德树人的“领路人”

张冬梅同志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她深刻认识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日常工作中,她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感染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他们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真正做到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大先生”。她多年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多次获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她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多次获评学校和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学生科研项目在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多次获评学校学生科研优秀指导教师。

二、投身专业建设,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推动者”

张冬梅同志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专业飞速发展的亲历者、建设者和贡献者。2003年学校转制升本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征程为:2007年获评教育部特色专业,2008年获评北京市特色专业,2016年法学系升格为法学院,2020年法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法学专业(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方向)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024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在学校和法学院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她的智慧和汗水,她全程参与并推动了法学专业的发展,用坚实的步伐和学院一起成长和进步,她从法学院劳动社会保障法教研室副主任到教研室主任,再到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她始终是法学特色专业建设路上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在此过程中,她克服了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于2011年在职攻读清华大学法学博士,主攻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方向。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获得,不仅提高了她的专业能力,也为她在劳动法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助力。

2022年担任法学院副院长以来,她“啃”下了很多硬骨头。在疫情封闭期间,组织五位党员老师举办“同在涿州”特别系列讲座,成功组织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和在线期末考试,在全校范围内率先实现所有专业课程线上平台建课。

她着力提高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组织法学院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取得了讲师及以下组连续三年一等奖的好成绩。法学院教师代表学校参加了三届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了新文科正高组二等奖、新文科讲师及以下组三等奖、新文科讲师及以下组优秀奖的成绩。这一成绩也是目前学校参加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最好成绩。教学管理工作头绪多、细碎且繁杂,她毫不畏难,能够积极主动的发现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并探索寻求解决方案。近年来,法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教研成果处于学校各院部前列。

三、潜心教学科研,做业务精湛、追求卓越的“践行者”

在教学上,她二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即便已成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也从未有丝毫懈怠,始终坚持对课堂敬畏和对学生负责的原则,课前认真备课,及时将最新的学术前沿和法律动态融入课堂教学。她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教改项目,不断探索新时代法学教育教学方法。她撰写的《打造共建共享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育人共同体》教育部法学专业(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方向)虚拟教研室案例入选北京市教师教学发展案例库,她主编的《劳动争议处理实务教程》获评“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她曾荣获学校第二届、第五届、第七届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曾荣获“学校十佳教师”、“教学乙等质量奖励”等荣誉。

在科研上,她始终脚踏实地,围绕劳动法和工会法的热点难点问题笔耕不辍。她主持完成教育部规划课题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及全总委托课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来篇,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撰写的智库报告获省部级领导人批示。她曾获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会优秀论文评选优秀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奖项。

四、服务工运事业,做初心不改、使命在肩的“坚守者”

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高校的教师,她始终心怀对工会和学校的感恩与热爱,积极将专业研究服务于工会工作大局。她参与《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工作条例》等工会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多次就《工会法》修订等议题接受媒体采访,在《工人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媒体撰文就劳动法、工会法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开设多场工会干部专题讲座,宣讲劳动法和工会法。2025年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开展《工会法》实施情况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成立了“工会法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课题组”。她作为团队核心成员于2025年3月-6月先后赴北京市(包括市本级与大兴区),江苏省(包括苏州市、南通市、扬州市),山西省(包括省本级及太原市、晋中市)等省(市),在省级、市级、县(区)级以及乡镇街道层面展开调研和走访,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课题组共同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报告》,获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

谈到连续两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四有”好党员的荣誉,她表示:“我只是做了一名工会院校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工作,所取得的些许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何其有幸,我的个人发展能与学校发展和工会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我将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精神为鼓舞,以《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支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意见》为引领,将服务工会总体工作的使命融入日常教学科研,为建设‘现代大学化与’‘深度行业化’并重的特色一流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自“全总机关党建数智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