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专题» 大国工匠进校园» 学校成功举办大国工匠与师生共话“工匠精神”座谈会

学校成功举办大国工匠与师生共话“工匠精神”座谈会

[发表时间] 2017-06-02           [浏览次数] 595

  6月1日上午,大国工匠与师生共话“工匠精神”座谈会在北京校区教学楼508教室成功举办。校长刘向兵、副校长吴万雄出席会议。首钢总公司技术研究院首席技能操作专家刘宏、我校2014级劳模学员柳祥国、2015级劳模学员刘春海、2016级劳模学员陈向华、2017级劳模学员高少萍共5位大国工匠和全国劳动模范受邀参加座谈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劳模班全体学员和部分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刘向兵校长在座谈会中指出,在国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背景下,召开大国工匠与师生共话“工匠精神”座谈会,非常及时也很有必要。刘校长围绕“什么是大国工匠?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学习工匠精神?”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刘校长强调,大国工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匠,他们是工匠群体中的特殊成员,这种特殊体现在“大”字上,即大国梦、大时代;大情怀、大担当;大创新、大创造。学校要积极发挥在“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在校园、在身边”的突出优势,做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同时要积极研究工匠精神,探索培养机制,强化劳模与工匠培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闻名全国的“女焊花”刘宏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讲述了一个女焊工成为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的成长史。她认为,要成为大国工匠,最关键的是在工作中要耐得住寂寞,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去探索,成为自己行业的行家里手,为推动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柳祥国结合班组管理的工作经历,谈到工匠精神就是要爱岗敬业、心存敬畏之心,对工作、对产品要精益求精,不仅技术过硬,思想和精神上也要过硬,要做思想上的工匠,“坚持、专注,扎根在一点上”就能获得成功。刘春海认为,作为一名车工,先要做到“三分手艺七分刀”,坚持自己的目标,做好自己,才能团结带领所在团队,为我国高铁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只要用心,再平凡的工作也可以‘雕’出花来!”铁路货车安检员陈向华勉励大学生“要有责任,有担当”。当代剪纸艺术家、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少萍认为“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守得住心,耐得住寂寞”。

 

 

 

  通过此次大国工匠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研讨,大家深化了对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对促进我校大国工匠、工匠精神、劳动模范的研究,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引导大学生立足勤奋学习、立志劳动创造,在心灵里埋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种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工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