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虽无情 教学有温度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线上教学经验分享
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在组织线上教学时,明确提出“教师要坚守教学一线,虽然时空分离,但一定要保证教学品质,教学要有温度”。
教学不停歇,教师应扮演三种角色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牛玲老师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精心组织了线上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扮演三种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学生的陪伴者”。当师生之间产生了物理距离,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面时,教师应当注重思考如何能让学生及时得到指导与帮助,仿佛“老师就在身边”。我采用了微信群+录课+超星平台的授课方式,精心设计的微视频每个时长大约10分钟,短小精悍,覆盖面广,每个视频的任务点与教材对应,便于学生按需求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内容,学生可根据学习需要和自己空闲时间安排。
第二个角色是“资源的提供者”。“停课不停学”落脚点在“学”,而“学”的关键是资源,学习资源的选择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首先,在每次发布学习任务前推送丰富的视频课件;其次,把课堂面授的教学资源转换成自学为主的学习资源;最后,针对网上学习特点与学科特点,分层分类提供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险的相关资源,如案例、参与书目与研究文献,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第三个角色是“问题的解答者”。我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专门答疑,同时在每节课都布置了讨论问题与作业,日常随时与学生对问题展开交流,引导并培养学生适应新环境自主学习的能力。
把握网课特点,为教学注入趣味与互动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王潇老师
我采用的是“雨课堂”软件,为避免网络拥堵,以录播作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同时,辅以线下互动。脱离了线下环境的支持,网课录播教学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把控学生的“情感参与度”,即学生一味地听或看音、视频会很快感到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注重利用网课特点,增加知识点的趣味性和教学中的互动,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热情。
具体方法如下:
1、手机竖版,方便学习。
据了解用手机看课是大多数学生偏爱的方式,因此我把教学ppt全部改成手机竖版,提高了看听课的便捷度。每周放出一课,周中、周末两次微信群督促。
2、趣味选择,引起好奇。
在录课中增加了与知识点相关的趣味选择题,引起学生对下面知识点的好奇心。比如,在讲到劳动关系学科发展时插入有关我校校史的多选题;在讲到“劳动者”时插入有关劳动节选题。
3、多样复习,温故知新。
每节都安排了课后复习方案,除常规的授课笔记整理,还设置有主客观习题,其中包含与知识点相关的小漫画、视频、文字游戏、文献等,并利用软件批阅栏、微信群和下次课前对答题效果进行反馈。
4、软件答疑,课后互动。
学生可以利用雨课堂软件“不懂”选项告知教师没有学懂的内容,我收到后在评论区予以解答,并在微信群展开课后教学互动。
灵活学习、精准施策、提升质量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杨琛老师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新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疫情虽无情,教学有温度。针对学生不能返校、不便集中管理的困境,我坚持在网课中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差异化策略,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力求保证疫情期间教学质量“同质同效”。
首先,灵活学习。针对平台高峰期运行不稳定、网络拥堵等问题,推荐学生采取“错峰”学习的方法,将讲课录音、PPT、本节电子教材和相应参考材料等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保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能够自主学习每周的课程内容。
其次,克服学习惰性。网课最大的挑战是无法保障学生集中精力、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为敦促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我将每节课的PPT、讲课录音和电子书设置为任务点,并明确了相应的完成时间,同时设置了只有完成上述课程内容的80%才能提交作业。在调动积极性方面,我结合学习内容设计问卷,让他们更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熟知学术研究的相关流程,以便日后养成良好的学术规范。
第三,推进精准施策。为做到教学相长,针对目前不能当面解答学生学习疑惑的困难,新建“讨论微信群”,并指定专门学生负责收集反应强烈、问题集中的难题,进行共性答疑。而针对差异化的需求,如网络不方便的同学,采取单独答疑或提交作业的方式,既解决了学生疑惑,也保障了教学质量。
线上教学不仅是疫情下的应急之举,更是转变教学方式的一个契机,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学院也会在疫情期间持续优化线上教学方式,提升疫情期间教学质量,做有温度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