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专题» 2010年国奖风采专题» [国奖风采]雏鹰飞翔 无怨无悔——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2009级学生陈德桥
[国奖风采]雏鹰飞翔 无怨无悔——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2009级学生陈德桥
编者按:国家奖学金是国家面向高校普通本专科学生设立的荣誉最高、金额最大的国家级奖学金项目,用于奖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
2010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共有38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学院党委组宣部、学生工作部特联合推出“国奖风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0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系列报道”,以广泛宣传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效应和榜样作用,激励和带动更多的青年学子在自己的学习中“创先争优”,共同成长。
雏鹰飞翔 无怨无悔
——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2009级学生陈德桥
陈德桥,广西融安县人,中共党员,工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2009级2班班长,系涿州校区学生党支部副书记。他,学习成绩班级排名第三,综合测评成绩年级排名第一。打破5000米学院记录;参与义务献血,是中华骨髓库捐献志愿者;暑期在安徽支教一个月,后到村委会实习。
当雄鹰翱翔于天际,它矫健的英姿是那样的迷人和令人向往。他渴望成为一只雄鹰。于是,他把做人和求知当成自己的双翼,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雄鹰一样在辽阔的天空中展翅飞翔。他,就是工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的陈德桥。
百步九折 我心向上
在异地求学,陈德桥时常会想起家乡的人和事。在广西柳州一个偏僻的山坳里,乡亲们每天都干着沉重的农活,有时因家里没牛而用人力去拉犁耙,有时为了一块地,不得不用双手去开荒。
他的父母抚养着七个孩子。作为唯一的儿子,陈德桥从小就明白自己的责任。家乡的落后与贫困以及父老乡亲们的坚韧与顽强,也在他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记得一位老乡问他一斤电相当于多少稻谷时,他很震撼,也坚定了他的信念——要通过学习为家乡打开一扇窗。
2009年9月,陈德桥来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从农村到城市、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换使他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宽松的环境也使他无所适从。“能够自律的大学生才能在四年之后充实地走出校门。”老师的一句话使他警醒,也让他迅速地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新生军训期间,陈德桥听从指挥,刻苦训练,获得“优秀标兵”的称号。学院运动会,他打破5000米学院记录。身为班长和系涿州校区学生党支部副书记,他努力做好老师的助手,同学们的好友。他很乐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也很高兴能为集体尽一份力。
他喜欢思考课本、思考社会、思考生活。尽管很多时候他也不能完美解答自己的疑惑,但正是他对学习的热爱和反思,让他比其他同学多了一些收获。“不学习就空虚”,他的话总是给人一种危机感。也许正是这样,才不断地激励他去探寻知识的宝藏。
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并不总伴随着欢声和笑语,追逐理想的道路上也有荆棘和泪水。每当这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乡亲们憨厚的脸庞以及父母殷切的眼神,一股力量就会涌上心头,也让他在遇到困难时,仍能心平气和地静静地看书学习。他坚信,最终成功并撷取理想果实的总是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
执著追求 温暖他人
他认为优秀人士不仅应该博学,而且应该有仁爱之心。但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如何才能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呢?经过思考,他想到了一种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帮助那些渴望知识而又缺乏老师的孩子们。于是大一下学期他组织一些同学在周六上午去学校附近的边各庄小学为学生们辅导功课。大一暑假时他又前往安徽的一个小镇教书,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为初中升高中的学生们辅导物理。简陋教室里孩子们天真的笑容与渴望的眼神,让他感慨万分,也激发了他承担社会责任的热情。于是他主动义务献血。他认为当自己的血液能流淌在需要的人的身上时,他会感到由衷的快乐。他还报名成为了一名中华骨髓库捐献志愿者,希望自己的骨髓有一天能够挽救那些病危的患者。
肩上的行囊如果里面装的仅仅是知识,他会感到很遗憾。而再装入社会责任后,他感到无比地充实。他希望自己在公益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成熟。
雄鹰要想矫健地翱翔于天际,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历练双翅。为了展翅高飞,他不懈努力……